
新聞資訊
News and information
-
24
08/10
互聯網重構“規則制定權”,周期性謀咒開始輪轉
中國互聯網產業進入Web3.0,面臨生產力重構。周期“魔咒”又開始輪轉了。產業趨勢疊加資本周期,使得任何產業都有其周期性規律,傳統資源產業是如此,科技產業亦非例外。剛剛迎來30周年慶的中國互聯網賽道就正處于新一輪小周期的節點。隨著移動用戶量逐漸被開發利用至階段性頂峰,近年來有關于中國互聯網賽道正在邁入成熟期的看法一直沒有停歇。這一判斷結果的重要依據包括,一是成長股投資范式下,收入是判斷周期階段的最可靠指標,而目前該產業企業的收入增速明顯放緩,資本積累也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其二則是,整個市場的矛盾焦點也正逐步從需求端轉至供給端。然而,近日據工信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總體上,24H1規模以上互聯網企業業務收入繼續保持增勢,同比增長5.6%,增速較去年同期增加3個百分點;同期利潤總額增長1.9%,。這些數據似乎又在表明中國互聯網企業仍處于成熟期的左側。那么,事實上終究為何?中國互聯網的那些年大周期實則是一個存在連續性的整體。所以,在判斷一個產業當前的發展周期,首先必然是要拉長時間維度,對其過去的產業周期做一個定調,再來根據現有表現做出最新的周期判斷。而中國互聯網產業,來到2024年,正好走到了發展的第三十載,產業周期已由技術導入的Web1.0階段,進入了Web3.0新技術迭代期。自1993年搭建基礎網絡、關鍵資源建設起,到以網易、?搜狐、?新浪三大門戶網站為代表的首批互聯網企業相繼成立,?中國互聯網產業迎來第一波熱潮。尤其是進入千禧年后,互聯網信息服務業體系逐步建立,同時?以搜索引擎、?電子商務、?社交網絡等服務為核心的互聯網企業迅速崛起,?全鏈條產業格局基本建立。此時,也就是Web1.0時期,國內互聯網產業尚處于技術導入期。而第二波熱潮,則是伴隨全球互聯網泡散去,?寬帶網絡建設也被上升為國家戰略,網民數量激增,此時以智能手機等智能終端為載體的?移動互聯網興起進一步帶動了中國互聯網發展進入加速發展階段。這一時期,中國互聯網產業本質上更多的是大環境下,基礎技術加持帶來的人口紅利爆發。此時依賴流量的平臺型互聯網經濟也由此得到快速發展,包括淘寶、美團、大眾點評等生活服務平臺快速壯大。這一階段也被稱之Web2.0平臺時代。然而這時候的平臺經濟確實是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整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但一方面,以先發優勢,把控流量入口,幾乎壟斷產業鏈主要利潤的大平臺導致了數據作為生產資料的壟斷和不平衡,而數據的生產者不掌握數據的所有權。另一方面,不同于集齊了操作系統、主控芯片等軟硬一體尖端技術支撐的美國互聯網產業,當時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科技屬性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包括“赫赫有名”的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網易、騰訊等互聯網大廠,其實更多的還是在圈、守流量。因此,當時間來到國內基礎算力基本完善的2020年后,基于P2P網絡原理構建的去中心化網絡生態開始去改變這一切。此時,互聯網產業鏈中各大企業紛紛開始以技術變革更新來提升其生產能力與生產效率,尤其是完成前期資本積累的大廠,一邊持續加碼融合創新應用,一邊以其龐大的資本、資源等優勢,投資并購眾多有前沿技術研發實力的科技企業,補齊短板。可見,當前的中國互聯網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商業化的巨大網絡生態系統,但整體仍處于以互聯網信息技術驅動的技術周期,位于Web3.0階段。這一階段,歸根結底,其實是整個產業試圖以更先進的生產力對落后、或者不適配生產關系進行一次重構。而重構意味著此前占據先鋒的各大互聯網大廠將迎來莫大的挑戰。互聯網賽道的“規則制定權”在重構事實上,互聯網平臺產業的王朝更迭邏輯,本質是供需層面圍繞的核心X變量迭代。而當前聚焦于先進生產力升級的中國互聯網產業,其核心矛盾點自然也轉嫁至供給端,而非過去的需求邏輯了。一方面,需求端,移動互聯網月活用戶量早已進入微量增長之際。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止到2024年6月,移動互聯網月活躍用戶規模增速僅有1.8%。此時,互聯網賽道的收入增速同步放緩,過去的高速成長期似乎逼近結束。工信部數據顯示,2021-2023年間,規模以上互聯網企業業務收入增速分別為21.2%、-1.1%、6.8%;24H1增速則為5.6%,同期利潤同比增長1.9%??梢?,近幾年中國規模以上互聯網企業的收入增速出現較大波幅,整體呈下滑態勢,收入低速增長。另一方面,供給端,隨著去中心化的網絡生態得到初步構建后,互聯網企業的垂直服務方向被進一步細化,從而衍生了許多新業態、商業模式,以及應運而生的新大規模級企業,例如以低價策略快速成為巨頭之一的拼多多、以內容直播實現飛躍的字節跳動、快手。而與此同時,按照諾維格定律,當一家公司在某個領域的市場占有率超過50%后,其增長往往將受制于行業,無法再使市場占有率翻番,必須尋找新的市場。這意味在電商領域的市占率達約45%的淘寶將出現增速放緩的必然性,阿里巴巴則有打造新引擎的必要性。事實上,盤點微軟、特斯拉、谷歌等走在世界前例的科技巨頭,可發現一個共性:從未停止探索在新領域打造第二增長曲線的步伐,甚至在核心利潤池仍處高速成長期,就開啟了新的增長步伐。因而,雖然包括體量最大的阿里巴巴、亦或是一躍成為“黑馬”巨頭的拼多多、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平臺企業,其增速其實均仍在穩健增長。但是中長期,僅靠現有核心業務的迭代更新,下收入滑是必然趨勢。近期,各大電商平臺開始放棄之前的價格策略,開始重回GMV道路就是這一可能的證明之一。當然,更重要的是,缺乏第二增長曲線的互聯網大廠,將在生產關系的重構中逐漸失去對自身已擁有的“規則制定權”的把控。據工信部數據,24H1以新聞資訊、社交等信息服務為主的企業互聯網業務收入同比增長9.5%,增速較前5個月提高5個百分點。而這恰好是AI技術落地之初,最容易商業化的領域。而AI技術滲透相對較低的本地生活、旅游等生活服務領域企業互聯網業務收入增速小幅回落,以大宗商品、農副產品銷售的網絡銷售領域企業就更不用說了,同期收入增速由正轉負。其實,早在2023年騰訊、阿里巴巴公布的財務數據就表明了AI加速賦能、國際化正成為信息服務類大平臺實現高質量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與之相比,拼多多、美團的增長仍得意于消費需求本身、以及業務生態不斷完善等??梢?,AI等先進技術或許已悄然開始分化這些規模以上互聯網企業了。并且從大趨勢上來說,AI等先進生產技術在賦能了規模以上互聯網企業巨大的降本提效能力之時,也會孵化出更多科技新勢力。因此在新的一場先進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重構中,規模以上互聯網企業其實的迫切需要創新動力來守好擂臺的。強科技屬性必是互聯網廠的最終歸屬無可爭議,中國互聯網企業的相關收入確實進入了階段性的低速增長期,產業的發展邏輯也由需求端轉至供給端。但產業的成長性或許正在面臨一些周期陣痛,但卻并未消散。一方面,為了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大多互聯網企業都在試圖采取多元化的發展戰略來保證高質量經營,包括以技術支撐來挖掘新的消費需求場景,或者在“出海潮”中,利用其雄厚的資源優勢獲取更廣闊的全球市場等。而另一方面,其實市場更應該看到的是,在AI、大數據的窗口期中,中國互聯網企業已經開始感悟其科技屬性了,而不再像過去一樣,僅僅聚焦于高科技服務和周邊產業,純像是商業公司,至少頭部大廠是如此。如,阿里巴巴重投五家大模型獨角獸公司,并以通用大模型來布局AI算力基建;字節跳動則用豆包大模型大搞直面C端的AI應用;騰訊則聚焦于金融大模型、醫療大模型、教育大模型等產業大模型的落地。不過整個行業來說,大多企業的科技定位仍亟待增強。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規模以上互聯網企業共投入研發經費459.8億元,同比增長1.2%。但體量不足總收入的5.29%。要知道務實地投入研發是企業擁有以創新跨越經濟周期并保持競爭力的可能的先決條件。因此,對于更多規模以上互聯網企業而言,想要跨越新一輪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調整周期,不被出清淘汰,加碼尖端技術的研發實屬必要。當然,還要點出的是,對于領跑巨頭企業而言,科技聚合的壟斷紅利不該是其掌握行業規則的目的,而應該是其持續創新和尋找增長動力的手段。將這些超額些利潤投入到創新與科技發展中,以持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確保企業在合規的同時也能保持其市場領導地位,并以鯨魚效應驅動全產業的發展,才是一個產業的健康發展應有態勢,也是大企的擔當體現。本文來源:36氪文章轉載于其他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
24
08/02
小程序開發“逆勢爆發”,加錢招人的團隊不怕曇花一現?
Allin小程序只是疫情之下的應激需求?回憶一下,你還記得最近一次使用小程序是在什么時候?很可能就在幾分鐘前。在眾多行業遭遇不景氣的同時,你是否注意到有些行業正在逆勢飛升;在朋友圈的裁員、求職消息之外,有些人卻在公司忙得不可開交。今天,我們聚焦的正是其中一小部分群體——小程序開發機構。很少有人會想到,在這段“宅在家”的日子里,無數用戶、商家對于小程序的追捧,竟會催生大量的開發需求。復工潮之后,不少小程序開發企業就在高薪招聘相關開發崗位,讓小程序行業成為當前互聯網、科技領域“逆流而上”的小奇跡。需求劇增,開發團隊急招人“公司最近急需精通HTML、JAVA和CSS的開發人才,一直在發招聘廣告?!敝煊顬I是深圳一家科技企業的研發總監。他告訴懂懂筆記,公司最近的小程序開發工作十分繁重,同事們每天都加班,有時甚至挑燈夜戰直至凌晨兩三點鐘。但即便如此,部分單子還是無法按時交付給客戶上線。這是自三年前公司轉型開發小程序以來,最焦頭爛額的一個時期。從二月初公司正式復工后,他就發現來自客戶的小程序開發訂單迅速增加,原本僅有十余人的開發團隊,也很快就擴張到了目前的近三十人,“現在我們只招成熟的開發人才,根本沒有時間培訓新手,人到崗就要立刻上手?!边@番景象,與他周圍很多公司的一片哀鴻有著不小的反差。為了加快團隊的工作效率,他還嘗試學習生鮮電商的模式,嘗試去“租賃”、“共享”同行的成熟小程序開發團隊。但是一番溝通后發現,自己認識的所有小程序開發團隊和企業,近期工作量都處于超負荷狀態,和自己的狀況差不多。其中幾家規模較大的軟件開發公司,甚至將其它研發部門的技術人員也調至小程序開發部門,以滿足逐日增加的訂單。目前,朱宇濱的手里仍有將近三十個小程序在開發中。部分客戶見開發周期過長,甚至提出要求只實現幾項基礎功能即可。“只要求盡快上線,至于別的功能后續再逐步完善優化就行?!弊鳛榫滞馊耍覀兛赡軙X得這下子做小程序開發的豈不要“賺翻了”?實際上,在客戶“加快,加快,再加快”的催促下,行業的開發價格的確水漲船高,但離所謂“賺翻了”還很遙遠。據朱宇濱透露,目前低于五千元預算的小程序開發訂單,很難在行業內找到正兒八經的團隊承接,只能尋找很普通小微個人團隊,用現成的源碼去套一套。“我們公司現在開發的訂單,價格大多在一兩萬,部分功能復雜的單子會超過五萬元,現在同行報八九萬的情況也經常能見到?!敝煊顬I笑稱,相比三年前公司轉型開發小程序之初,相關開發報價僅為大幾千元的窘境,現在確實是“忙并快樂著”。就在部分互聯網企業琢磨減薪、裁員的同時,這些小型開發公司相關崗位的員工薪資卻逆勢增長。無論是在崗的研發人員,還是正在急招的開發崗位,薪資都相比春節之前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朱宇濱以幾家同行正在急聘的小程序前端工程師距離,“目前的月薪已經漲到了稅前兩萬了,研發人員的加班時薪也調整到100~120元,攻城獅們現在都很樂意加班?!睋〕绦驍祿脚_“阿拉丁”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2月全網小程序DAU數據已經達到4.5億,3月份穩定在4.4億,小程序數量達到360萬。顯然,在疫情的影響之下,小程序市場需求出現了迅速井噴的現象。不過有行業人士指出,目前的市場井噴現象與疫情有很大的關聯。待疫情消退后,市場很可能會驟降至去年同期水平。要分析出這番話的對錯,可能要先了解一下那些急于開發小程序的都是些什么企業。生意不景氣,欲借小程序創收“政務、抗疫小程序,我們公司做不了,都是那些大機構、行業巨頭在做?!碑攩柤笆袌龅闹饕枨髞碜阅男┬袠I時,朱宇濱看了一眼電腦里的資料表示,目前承接的訂單幾乎都是線下實體企業,其中以餐飲店、便利店、商超的開發需求最多。連鎖餐飲、便利店的需求,幾乎占據公司開發訂單的六成以上。功能主要都是以在線下單、外送、會員管理為主,“有客戶告訴我,由于線下人流量減少,便利店、連鎖餐飲門店負面影響最為嚴重,目前經營上都在發力外賣平臺、在線訂購。”朱宇濱和客戶交流時得知,一些餐飲機構雖然通過外賣平臺銷售菜品,但苦于平臺傭金比例過高,商家感覺有些吃不消。“他們認為若將傭金、外賣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會導致自己價格缺乏優勢,相應的訂單就會減少。如果商家不借助第三方平臺,又更會讓經營的狀況雪上加霜。““有些腦筋靈活的連鎖餐飲、便利店希望‘未雨綢繆’,自己花些小錢開發小程序,自建外賣、在線銷售渠道,這才讓我們這些做小程序開發的有了這么多生意?!敝煊顬I表示,一些餐飲、便利店除了想擺脫外賣平臺的約束,也希望借助小程序將經常消費的用戶維護起來,成為會員和粉絲,節省大量成本和市場支出。無論消費環境如何變,都能擁有固定的顧客(鐵粉),經常在線下單消費,無疑是商家的終極夢想,“盡管剛上線的小程序大多沒有顧客流量,但商家都是在為以后做準備?!背酥?,傳統教育課輔行業也是近期小程序開發的主要客戶。朱宇濱告訴懂懂筆記,受疫情的影響,傳統課輔培訓班無法開展線下培訓,為此很多機構急于開發具備在線直播、互動、答題、續費等功能的小程序。“這樣一來,學生無需到課輔機構也能在線上課。同時,家長也能在線便捷續費?!敝煊顬I強調,相比以往在線教育品牌冗雜的上課應用,傳統課輔機構則希望通過于小程序輕裝上陣,與在線教育機構競爭搶市場。目前,一些線下美容美甲、服裝零售、洗衣服務等連鎖機構,也逐漸開始萌生小程序應用的大量需求。不少商家計劃通過公眾號、微信群向會員、用戶推送相關電商小程序,“疫情之下,許多零售商家都意識到傳統電商難做了,實際轉化也過于被動,于是都想用小程序承載私域流量。”為了自救,為了未雨綢繆,不少商家、機構在當下經營最為艱難地時期,選擇投入、開發專屬的小程序,目的主要是要構建獨立的、不受約束的私域流量池。很多以前不重視線上交易、社群維護的商家也開始轉型線上,期望通過這些手段在線上為消費者提供服務、促進銷售。那么,是疫情推動了傳統商家轉型,同時推動小程序開發需求井噴嗎?這種需求會不會隨著疫情結束而“重歸寂靜”?井噴源自勢能,疫情只是加速器“小程序的市場需求突然井噴,可以說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弊鳛樾〕绦蛐袠I發展的見證者,朱宇濱認為,目前使用微信、支付寶相關小程序的用戶數量非常龐大。隨著開發技術的提升,小程序未來可以承載的功能也會越來越多,甚至商家未來所有線上營銷、銷售、售后、庫存和客戶管理都可以依托幾個小程序實現。在他看來,盡管小程序不像APP應用會長期出現在用戶的手機桌面菜單中,但用戶只要用過一次,就會記住商家相關的小程序。“包括我在內,身邊很多朋友同事現在找商家的服務,都習慣先在微信里搜一搜,找找商家的小程序?!闭且驗橛写罅坑脩艋A,許多消費者在角色轉換為商家、公司經營管理者時,也開始重視小程序的開發、運營了。朱宇濱告訴懂懂筆記,過去一年里,有小程序開發需求的大部分是傳統實體商家,他們也是覺得與傳統電商平臺相比,小程序能夠更好地與線下消費場景結合,形成良好的用戶互動,“有的實體商家是先做網店,后面發現難有起色,于是又開始做小程序?!碑斎?,這里面也有大量的跟風效應,部分實體商家無論運營與否,都會先開發一個小程序放著,待日后有運營需求之后,再對功能、內容進行新的優化。這種形式,與當年是一個企業就要開發一個企業網站、注冊個公司域名類似?!案幸恍┢髽I大炮換鳥槍,原本運營著公司的網站、APP應用,但開發小程序之后就放棄了APP的運營。其實不用心做,網站、APP還是小程序都不可能搞好!”在朱宇濱看來,目前傳統企業、商家對于小程序的需求越來越多,已經形成了一種趨勢。尤其是在很多企業、商家的固有思維中,小程序的開發成本低、投入小,卻能帶來很好的收益,因此就扎堆追捧、開發小程序。“說白了,如果是源碼開發的小程序,價格肯定要比APP高一些,功能強大的甚至會貴很多。”他認為如果疫情不發生,新的一年小程序的開發需求也會陸續增多,“只不過因為疫情突然發生,讓部分原本計劃運營小程序、構建私域流量的商家加快了腳步。”實際上,許多投入開發之后卻將小程序扔在一邊的客戶,最近也開始扎堆對小程序進行優化升級,甚至在開發投入上不計成本,這也讓小程序的需求繼續暴漲,“有企業原本計劃一年、兩年內上線,現在都扎堆在一起開發,一方面是自救、一方面也是想布局未來吧?!敝劣诜鋼矶恋挠脩粼陂_發出小程序之后是否會用起來,朱宇濱表示并不關心。或許,投入經費后上線小程序的商家,有不少也會逐漸不再關心?!窘Y束語】疫情之下,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許多企業、商家積極“自救”,推升了“全民直播帶貨”以及小程序應用的發展。商家Allin小程序讓相關的研發機構、團隊逆勢而起,成為科技互聯網領域低迷環境中一枝獨秀的行業。但就像部分行業人士所擔憂的那樣,小程序能否成為企業、商家“自救”的利器仍未可知,但一窩蜂出現的小程開發需求很可能會造成另一種資源浪費。只不過在現實情況下,這寄托著企業、商家對于新業態、新模式愿景的小程序,的的確確又是商家苦流量久矣的一種無奈之舉。本文來源:36氪文章轉載于其他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
24
08/02
陷入數字化迷局中的軟件公司
勿讓技術成為阻礙企業數字化發展的攔路虎。如果說誰是企業數字化轉型建設的中堅力量,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軟件公司!那么如果要問是誰導致企業數字化轉型失敗,我想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也是:軟件公司!所以企業數字化轉型建設是成也軟件敗也軟件,當然從客觀的角度說背鍋的現象也是存在的。在企業數字化轉型建設過程中其實軟件就是管理與技術之間的那座橋,能否承受管理之重誰也難以說清,而軟件公司就是橋的設計者與施工者。但為什么看似簡單的轉換與打通變得如此復雜及難以實現?軟件爛尾的案例比比皆是,到底是軟件產品本身的問題?還是軟件公司本身管理的問題?太多的項目失敗讓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迷局進一步加重,而作為主要執行者的軟件公司也不得不面對企業領導的質疑與批評,深陷其中難以抽身。在企業實際能力、領導需求與營收KPI面前軟件公司往往迷失了初心。為什么國內缺乏優秀的軟件企業,這與軟件公司的經營戰略不無關系!老楊認為當前大部分的軟件公司在KPI下都迷失了初心,丟失了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初心,反而利用企業不懂數字化、不會做數字化的短板將企業用戶當成韭菜與小白鼠,大廠的身份并不是服務保障,而變成了一種招牌,利用幾張PPT將領導喜歡看的內容展現,但卻忽視了企業本身的管理基礎與能力,要知道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領導的需要并非是基層的真實需求,這就導致一些軟件公司每天忙于游走高層路線,而離真實場景漸行漸遠,功能與需求完全脫節,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很多系統一應用就招致基層員工的瘋狂吐槽,所謂的“降本增效”也淪為空談與笑話。在企業實際能力與項目規模面前,大部分軟件公司往往選擇了后者,一個數字化項目動輒幾百上千萬,項目周期都是按年起步,例如有的企業基礎系統都沒有就被軟件公司的PPT及最佳案例所忽悠搭建所謂的中臺、搞所謂的數據治理,最后一通操作下來坑哭了做實施的小伙伴,徹底了陷入了企業數字化的迷局中,把企業領導對數字化的信心消磨殆盡,同時也是在消耗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在行業內成功打上落地能力差的標簽。部分軟件公司還喜歡標榜自己是“全科大夫”,任何行業的數字化解決方案都能做,但細問下來發現各行業可參考的案例屈指可數,而真正成功的案例幾乎沒有,似乎每做一個案例解決部分場景問題都成為最佳實踐已成為行業公開的秘密,但究竟做的好不好只有企業內部才知道。當前國內大部分軟件公司的問題就在于喜歡玩規模、玩概念,但核心的產品功能與客戶服務被拋之腦后,例如某軟件大廠的主打產品架構老舊,用了十幾年BUG一大堆,產品功能在不斷迭代下越來越重,操作非常復雜,但該公司還在吹噓產品功能多么全面、強大,從來不考慮企業是不是真的需要,老舊的UI界面客戶是不是真的簡單易用、提升工作效率,用大廠的光環讓企業用戶乘興而買吐槽而用。所以國內的企業管理軟件需要的是做深、做專,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基礎上還要在功能體驗上下功能,讓系統好用、讓企業員工愛用,而非貪大求全把自己困在市場規模、功能大而全的迷局里。“以客戶為中心”對于大部分軟件公司而言似乎是一句空談。在老楊看來大部分的軟件公司所做的“以客戶為中心”工作僅僅限于售前階段,所做的方案雖然都是以客戶為中心的,但究竟以企業的哪個為中心就不得而知,所以就導致售前的坑實施來填,大部分傳統企業對于數字化的認知本來就是云遮霧罩,看不清、摸不透,加上所謂專家及部分軟件公司的一頓忽悠更加是“如入仙境”,結果實施入場以后,企業才感覺到什么是“峰回路轉”,賣家秀與買家秀,企業本身數字化能力的不足,再加上軟件公司行業深度的不夠,實施團隊經驗的拉胯,導致整個數字化項目都是“扯不清、理還亂”的狀態,企業對數字化建設本身就是迷局狀態,再加上軟件公司的謎之操作,讓數字化的價值更加是撲朔迷離,難以展現,同時也讓企業領導對數字化的信心一點點的消磨殆盡,而較長的軟件實施周期、不斷變化的需求讓項目交付難,深深的陷入企業數字化的迷局之中。當前是一個高度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企業生存都是問題所以做數字化轉型建設日趨艱難,有的傳統企業甚至裁撤了IT部門,不難看出當前軟件公司不僅在外存在市場空間不斷縮小、利潤不斷縮水的生存困境,內也面臨著組織及運營管理的壓力,在內外雙重壓力下軟件公司該如何自我突破?諷刺的是很多軟件公司一天到晚的喊著要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說起轉型來頭頭是道,但自身的日常管理還是很傳統,一個連自身都未實現數字化轉型的軟件服務商為企業提供的方案也就是PPT(騙騙他)而已。靠賣所謂方案、概念來贏取客戶的時代已經結束,靠引用他人最佳實踐經驗賣產品的軟件公司注定已經沒有競爭力,所以老楊認為國內的軟件行業迫切需要轉型,已經深陷數字化迷局到了十分危險的時候。那么軟件公司該怎么辦?必須實現兩個轉型:商業模式與服務能力的轉型。在傳統的軟件買賣中甲乙雙方的關系是十分脆弱的,正如一位軟件公司的朋友所言:賣軟件這么多年下來,一些客戶從朋友做成了仇人!原因何在?除了企業本身內部管理的復雜性外,軟件公司自身還是存在諸多的問題,例如對行業的認知深度問題、項目管理能力、溝通能力等等,最后企業想要的功能沒實現,在用的功能超難用,一提起**軟件公司企業甚至是咬牙切齒,所以軟件公司必須改變傳統的營銷模式,在客戶服務上下功夫,比如改變之前提供任何接口都要收費的模式,給企業提供一個全開放的免費的技術平臺,勿讓技術成為阻礙企業數字化發展的攔路虎。重市場而輕服務是當前大部分軟件公司的現狀,當然作為公司獲取利潤無可厚非,但要物有所值,讓企業認可而心甘情愿,對于大部分企業而言,做數字化轉型期間不僅僅希望軟件公司僅提供產品,而是盡可能多的賦能,協助企業打造出一套適合企業的數字化能力體系,但可惜的是很多軟件公司難以實現,一方面是迫于成本的壓力,而另一方面是其根本就無此能力,尤其是被廣大企業所詬病的服務體系,軟件公司傳統的售前、實施、售后三權分立模式導致內部管理割裂,在項目進行期間由于信息的斷層而相互甩鍋,其產生的后果最終由企業買單,因此對于軟件公司而言在當前高度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下急需內部管理體系的轉型。本文來源:36氪文章轉載于其他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
24
07/29
手機智能體,干掉App?
新超級入口來了?在AI時代下,手機智能體可能將成為新的超級入口,傳統移動互聯網生態會有怎樣的變化???????“我覺得短期之內,你會看到一個比較大的變化。不管手機也好,互聯網也好,未來我們的App會越來越少,會去App化。因為大模型本身具備生態插件及融合能力,以后可能我們不需要那么多App了,人們需要服務的時候,大模型直接去調用一些服務接口就可以了?!币晃蝗斯ぶ悄苜Y深人士在年初對數智前線說。而在剛剛過去的6月,兩大走在前面的手機企業蘋果和華為,在各自開發者大會上,官宣了人工智能戰略和動作,確實讓手機呈現出不一樣的變化。在AI時代下,手機的交互模式、手機企業與App之間的合作模式,正在發生演變。01新的超級入口出現了?6月舉辦的蘋果開發者大會上,"AppleIntelligence"被提了大約60次。"AppleIntelligence"的策略,不是將AI作為附帶功能或獨立的聊天機器人運行,而是將AI整合到用戶已在使用的應用中。為了實現該戰略,蘋果將把AI融入到最新版操作系統中,并將全新升級Siri.值得關注的是,Siri在2011年推出時,被定義為“個人助理”,但這么多年來,它的角色頗為尷尬,能用的功能有限。直到現在接入GPT-4o,或許才真正開啟“Siri的時代”。蘋果介紹,當全部更新都落實后,Siri在獲得用戶允許后,可以訪問蘋果設備上的一切,并能跨App來工作。比如,一個會議改到了傍晚,你想知道開完會還能不能趕上女兒的演出。你問Siri,它就會處理相關數據,包括會議時間、地點,從辦公室到演出地點的車況,來給出建議。在騰訊研究院針對"AppleIntelligence"組織的一場討論中,硅谷AI應用創業者陳然認為,Siri的這次升級,讓更多用戶第一次真正接觸到智能助手?!按摿撕芏鄳?,對大多數用戶來說,就像魔術一樣?!辈贿^,這些功能將在今年秋天上線,一些更復雜的功能可能要到2025年才會亮相。繼蘋果之后,在6月的華為開發者大會期間,華為也宣布了“鴻蒙原生智能(HarmonyIntelligence)”。同時,華為小藝也迎來重大升級,不再是AI語音助手,而是系統級智能體,背后加持了盤古大模型5.0.在展臺上,人們已經可以直接體驗小藝智能體。比如你告訴小藝,對比下兩個手機產品。幾秒鐘內,它輸出兩部手機的介紹,列出表格對比各項參數,甚至可以通過對話,調出商城服務,直接完成購買,形成一個閉環。在沒有智能體之前,我們需要搜索很多內容,自己在腦中形成對比圖。在這個過程中,小藝智能體理解用戶的意圖,能規劃多步驟的任務,并跨多個應用來執行。一些業內人士總結了傳統智能手機和AI時代下手機的不同,雖然當下AI手機還處于極早期階段:首先,自然交互來臨了。交互變成了對話、圖片、視頻等自然的方式,無論是蘋果Siri、華為小藝、OPPO小布、vivo的Jovi,還是小米小愛,作為智能體或個人助理,未來,它們能聽會看,能深刻理解人們的意圖。其次,智能體將幫助用戶去做App之間的復雜交互?!皞鹘y智能手機模式下,App通過智能手機平臺,直接向用戶提供服務,用戶支付的大多數費用和流量,則歸App應用,手機只能獲取一些App應用預裝和使用分發費。”IDC中國研究經理郭天翔告訴數智前線,“AI時代下,由智能手機(智能體)直接服務最終用戶,App為智能手機提供服務,手機的重要性增加,用戶的流量直接流向手機。”再次,App將解構成顆粒度更小的服務?!皯谜宫F出原子化的趨勢。”FutureLabs未來實驗室首席專家胡延平說。一位華為工程師告訴數智前線,App開發商已開始進行微服務化改造。這些原子化的服務,在用戶的需求場景下,將通過智能體編排組合,走向智能耦合?!拔覀兛赡芏疾辉俳袘瞄_發者了?!鼻拔⒉﹦撌紙F隊BrilliantPhoenix合伙人Indigo說,應用開發商轉變為“服務提供商”,為這些智能體開發服務接口。在這樣的變化下,手機智能體或個人助理,成為一個新的生態入口。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或許許多應用逐步接入Siri、小藝等智能體,去搶這個接口,也會依賴于這些智能體的路由和分發?!澳憧梢岳斫馐謾C智能體是一類特殊的App,它是系統級App,它與第三方App底下都是手機系統?!耙晃谎邪l工程師說,”第三方App把服務給到系統,手機智能體去系統里拿。手機中可能不再需要下載App.“實現AI手機的過程,是一個去App應用的過程,未來可能手機里完全不需要任何App應用?!盜DC郭天翔說。這種趨勢已經發生。在華為HDC大會期間,大批App企業前往手機原生智能展區。大家交流的核心是“怎么能讓系統或小藝,更多地調到我們?”02各類App會受到怎樣的影響智能體的出現,令手機App的流量分配出現了新動向?!霸谶@方面,我們做過一些調研。”一位手機研發工程師告訴數智前線。他們看到,頭部內容類App“不用焦慮”。如抖音、微博、小紅書,在智能體上去瀏覽內容,不如直接打開App,因為里面的內容更密集,瀏覽便捷,效果也更好。一些大的工具類App將會受到正反兩方面影響。一方面像充話費等功能,如果手機智能體能提供更快捷的服務,用戶就會減少使用相關App.“所以,這類App開發商要尋求轉變。比如,把自己拆解為原子化服務,相當于一個個很輕的小程序,方便系統調用?!绷硪环矫妫@些工具類App中埋藏很深的功能,像中長尾小程序,大部分用戶并不知道。接入智能體后,相當于給這些小程序一些更淺的入口,獲得更多的分發和流量。對于大量中尾部App,本身流量不大,會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如果它有很好用的功能,比如一些修圖軟件,雖然比較小眾,但有特色,當它向系統開放了服務能力后,系統會根據用戶意圖,匹配出來進行調用。“這類開發商在很積極地擁抱智能體?!绷硪环N中長尾應用,則沒有太大特色,將被淘汰。針對這樣的調查,App開發商有著不同的反饋。某頭部App資深開發者告訴數智前線,手機智能體這個入口,并不具備決定性。他以支付和導航為例,“做支付的很多,為什么就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這兩家最強?它可能還是用戶體驗,而且市場這么多年形成的用戶習慣是最難改變的;再如導航,市場上基本是百度和高德,智能體改變市場格局,短期內還不太現實”。另一位資深人士觀察到,大量App企業在智能體上正采取多種策略。一些自身有能力的App,自己已接入各種大模型,做智能體,如飛書在去年推出飛書智能伙伴。另一種App,自己做智能體的同時,也與手機智能體合作,比如支付寶。而哪種服務用戶更愿意使用,還有待觀察。但對于大多數中小App,自身能力有限,愿意借助手機智能體能力,實現自身轉型,不至于在與大公司的競爭中,完全失去使用場景。西窗燭公司創始人瞿章才告訴數智前線,西窗燭本身是古詩詞App,未來西窗燭App自身,可能會接入大模型,去做智能體場景?!氨热绨阉形膶W作者都變成智能體,用戶可以直接與杜甫對話,也可以與李白作詩?!彼麄円灿媱澖尤肴A為小藝智能體,以及字節豆包等的智能體生態。前者針對華為鴻蒙系統,后者則期望用于安卓手機生態。瞿章才認為手機智能體并不會替代App.“具體的功能,還是要跳到第三方App來實現,智能體只是讓觸達變得更便捷了?!碑吘垢黝怉pp背后有大量的數據和場景,智能體不可能完全覆蓋。目前,一些App采取先發戰略。比如同程旅行、小紅書等第一批接入小藝智能體,開發了原子化服務。在用戶出行場景下,華為手機的小藝智能體會調用同程旅行實現訂票服務,調用小紅書的景點推薦。小紅書還開發了一些新的用戶交互形式,比如用戶瀏覽時,可以在旁邊幫用戶生成一段類似的文字,或對一段文字進行翻譯。03新的關系手機智能體和App之間,還有一個有趣和關鍵的問題,這就是數據。這也是傳統智能手機與App企業之間不太涉及的問題?!疤O果擁有強大的用戶數據,如屏幕、日歷、郵件、照片等,這對做機器學習的人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硅谷AI應用創業者陳然說,“如果想要進一步發展,這些應用必須要訪問到這些敏感信息。我關注的是,蘋果如何在其隱私框架下,控制和提供這些敏感信息?!背耸謾C向生態如何開放一些數據外,App公司似乎也要在隱私框架下,將一些數據提供給手機,才能讓智能體更好地來調用。當下,手機智能體調用誰,或不調用誰,可能基于幾種因素。“可以是結合用戶的行為數據?!币晃皇謾C智能體工程師說,比如用戶到了某個商圈,他習慣使用美團,手機智能體就會調用美團來提供美食推薦服務。當然,智能體也會有商業合作?!邦愃朴诂F在一些應用底部推薦的支付工具,總有第一名、第二名和折疊的部分。”一位App開發者說。如果取決于用戶行為或習慣,可能會更人性化一點。這里的用戶行為數據,可能是智能體從系統獲取的,也可能是第三方App共享的。一位手機智能體工程師給數智前線舉了一個例子,如果同樣有兩個音樂播放軟件,一個用戶很多,但它接入手機智能體后,并沒有很好地把用戶的行為數據告訴系統;另一個用戶沒有前者多,但將用戶行為數據開放的更多。“從系統的角度,前者不夠智能,后者推薦出來的概率可能更大?!薄斑@只是一個很理想狀態?!绷硪晃皇謾C產品經理告訴數智前線,很多App不可能把數據給手機企業。比如電商應用,最核心的數據是用戶畫像,但這些數據一方面涉及用戶隱私,另一方面這是電商企業的商業資產和核心競爭力,“它肯定不能給我們”?!霸谶@種情況下,我們通過手機系統——其實手機作為一個平臺,有一些全面、基礎的用戶畫像,可以提供給智能體進行調用?!鄙鲜鋈耸空f?!皬纳鷳B的角度來看,手機在功能機的時候,硬件和系統軟件是綁定的,系統軟件里包含了所有的關鍵功能,但很有限,就是通話、短信。到智能機的時候,最大的兩個標志,一個是交互變成了觸控式的、更自由的模式;一個就是APP產生了?!監PPOAI中心產品總監張峻在年初一場關于AI手機的討論中說,“到了AI手機,它具有基于用戶需求和個性化特點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意味著它跟用戶的交互模式會發生深層次的變化,有可能是覺得你需要什么,我主動放在你面前,由你去決策?!睆埦J為,在這樣的交互體驗模式下,背后的服務生態一定會發生變化。這一系列服務,必須要原生化,它還是由第三方提供,但內嵌在手機系統背后,系統可以把它調出來。同時,它可能會打破一些服務煙囪,在同一個用戶場景下,貫穿了不同服務。張峻稱,OPPO也已經開始做一些探索了,但這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胡延平認為,在下一階段,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如強大的頭部效應,可能導致一部分App從入口獲取大量的流量和用戶,而其他可能被邊緣化。在這種情況下,存在利益沖突。這些沖突可能還會與用戶數據隱私保護,以及一些與競爭有關的問題相交匯。為此,手機企業可能需要考慮如何形成新的生態秩序,形成新的與開發者和應用之間的關系,而這個過程可能比超級入口來得更慢。本文來源:36氪文章轉載于其他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
24
07/27
生成式 AI 并不是軟件開發“神藥”,開發者需警惕這三大幻覺
我們恐怕只是把復雜的問題想得過于簡單。軟件行業苦降本增效久已。蔓延開去的開發周期,遙遙無望的上線時間,以及不斷冒起的缺陷,怎么看都配不上這支精兵強將的隊伍。生成式AI似乎帶來了曙光,它的表現讓人耳目一新,不少人會這么想:生成式AI能自動生成代碼,成本低,可重復,即拋的能力像云上的資源,這段代碼不合適的話扔掉好了,重新生成一段。這是不是意味著,不需要這么多精兵強將了?生成式AI在回答我們的問題時,偶爾會拋出個煞有介事的答案,但如果你稍作檢索,就會發現這個答案徒有其表:不是查無此言,就是一派胡言,這與人工智能的威名不符。這即所謂生成式AI的幻覺,hallucination——因為沒有真實可靠的語料,它自作主張拼湊了一個假的回答。大模型技術仍然在不斷更新,能讓人感知到幻覺程度也在逐漸降低。但在它被投入到具體的領域和使用場景時,幻覺效應仍在發生。在這篇文章里,我會分享下生成式AI在軟件開發領域的應用,以及其帶來的三個幻覺。01幻覺一:更快的速度不同的軟件工具廠商都在迭代更新自己的代碼助手產品,最著名的是GitHub的Copilot,他們宣稱,可以加快程序員完成任務的速度達55%以上,那些清麗迅捷的演示視頻看起來也如飛一般。但這是否意味著軟件的交付進度可以加快50%?那些作為演示的代碼是可疑的,更多程序員在自己的項目中采用Copilot的反饋似乎也表明,提速基本只會出現在一些常用的功能實現上。比如數組的排序,數據結構的初始化,或者是一些再簡單不過的模板代碼??芍貜偷墓ぞ叽a交由AI也就罷了。但對于一個開發中的軟件而言,有多少類似的代碼需要重復開發呢?這恐怕值得討論。遑論多數時候,它們只需要一次成型,封裝待用。還有數量相當可觀的業務代碼,程序員會以怎樣的速度來進行?你可以把足夠數量的業務代碼交由AI來生成,但是否安全恐怕是一個更大的問題。這里還有兩個問題值得關注。一是程序員對AI提供代碼的選擇。AI如此容易提供多套方法的實現,程序員難免要嘗試從中找出最優的選項。這個好?還是那個好?咦,竟然有五種不同的實現。需要先讀懂每一種代碼的實現,再切換到下一種。這個實現的方法很優雅,但可惜單元測試失敗了。換下一個。程序員的好奇心被代碼助手充分攪動。心猿意馬,線性的思維習慣碎落一地。程序員遺忘的不只是開發紀律,還有時間。二是軟件自有生命周期。很顯然,輪到程序員開始編寫代碼,很多事情已經發生,而更多的事情還會繼續發生,直到系統上線。這些事情包括但不限于:收集需求,理解需求(從需求說明到用戶故事),測試,維護基礎設施,以及那些層出不窮的修復工作。我的意思是說,即便AI幫助程序員寫得再快,這個階段也只是軟件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而已。早有相關的數據統計,程序員日常的工作,只有30%的時間是在編寫代碼,而更多的時間是在嘗試理解他們要實現什么功能,以及設計和學習新技能上。02幻覺二:更少的Bug人編寫的代碼難免存在缺陷,這是軟件質量的基本共識。而且似乎越有經驗的程序員,越容易生產出隱晦的問題,要過了很久才會被發覺。線上問題更讓人提心吊膽,但這樣的擔心很難避免。AI生成的代碼,聽起來也很高級,是不是會帶來足夠完美的結果?很可惜,答案可能會讓人失望。生成式AI背后的大模型,以互聯網上大量的語料作為數據來源,盡管大模型技術一直在改善,但網絡上已經現實存在的帶有偏見的數據量十分可觀。這也包括大量飽含缺陷的代碼。這意味著程序員在代碼助手中精挑細選的代碼,也可能存有缺陷。因為這段有缺陷的代碼,可能來自地球另一端的某個人,只是恰巧成為了地球這一端的選擇。要命的是,生成式AI有放大器(amplify)的功效。簡單來說,就是如果程序員采用了存有缺陷的生成代碼,Copilot會記錄這樣的行為,在接下來類似的場景,會繼續建議有缺陷或差不多的代碼。AI并不能讀懂這樣的代碼,它只是被鼓勵繼續提供。我們可以預想最后的結果。程序員要嚴守團隊的開發紀律,保持統一的代碼規范,因為這樣別人才能讀懂,更容易發現潛在問題并修復它。但代碼助手提供的不同樣貌的代碼,似乎也提供了更多的混亂。代碼有缺陷,只是軟件最后會爆出難以挽回的問題來源之一,甚至是很少的一部分。構建軟件的過程,其實是知識生產和創造的過程。在軟件生命周期不同階段加入進來的各角色,共同理解和分析軟件的需求,然后轉換其為代碼,也在團隊和人員更替的過程中,傳遞這些表面為需求和代碼實則為知識的信息。但通常,知識會衰減,知識資產的傳遞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差池。比如,讀不懂代碼,無法持續更新文檔,整個團隊又被替換,等等。這些才是軟件不斷產生Bug和問題的原因所在。人工智能并未能解決這些軟件工程中棘手的問題,至少現在看短時間內做不到。03幻覺三:更少的人AI的代碼助手看起來確實像見多識廣的程序員。甚至有人愿意把它當成結對編程實踐的伙伴。用人成本一直是IT團隊頭疼的問題,好手太貴,合適的人招不到,從頭去培養熟練的程序員又需要太久時間。有了人工智能和代碼助手的加持,是否意味著可以縮編快一半的人?AI和代碼助手不僅無法提供上述的速度快和質量高保障外,也期待使用者要有足夠經驗的程序員才好,才能盡可發揮它該有的優勢。這位有經驗的程序員,需要有能力判斷代碼的優劣,判定對已有生產代碼的影響,還需要有精心調整提示詞的耐心和技巧。在這篇文章里,作者講述了她在使用代碼助手時諸多要留意的問題,還有你能看到的她縝密的內心戲。因為代碼助手帶來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引起兩類風險,一是影響到代碼的質量,二是浪費時間。這里其實顯示的是一位足夠資深的程序員的自省能力。也只有這樣,代碼助手才可以心安理得扮演見多識廣的新手,而經驗程序員充當守門員,她才是那個負責提交代碼的人。這樣說來,AI改變的其實是編程體驗。(圖片來源:https://martinfowler.com/articles/exploring-gen-ai.html,作者把代碼助手想象成一個著急幫忙、固執、說話清楚但缺乏經驗的角色,于是用AI畫出了這個卡通形象)AI和代碼助手在解決簡單重復性問題上,效果顯著。但在構建軟件的過程中,有更多需要人和專業經驗的場景來解決復雜的問題。比如軟件系統日益增加的架構復雜度和范圍,應付市場和業務側的需求,跨角色之間的溝通和協作,還有那些更加時髦的涉及代碼倫理和安全的問題。雖然判斷程序員是否足夠專業和熟練,不像數數那樣一目了然,但我們也可以說,引入AI和代碼助手然后減員開發團隊,能帶來的成效是不確定的,目前看弊大于利。04寫在最后生成式AI的本質是模式轉換,從文字的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高級的代碼助手的能力也不出其右。如果把涉足軟件構建的AI代碼助手,認為是解決諸多軟件工程難題的妙方,我們恐怕只是把復雜的問題想得過于簡單。寫到這里,我們一直在談什么呢?我們其實在談的是,在軟件開發上投資AI的成效該如何衡量。投資AI并不是簡單如購買代碼助手的License,然后就可以坐享降本增效。不斷詢問“我們要如何衡量投資AI和代碼助手的效果?”,不如詢問“我們到底要衡量什么?”。從DORA定義的四個關鍵指標開始,是個明智的選擇,它們是變更前置時間、部署頻率、平均恢復時間(MTTR)和變更失敗率。以下幾條基本衡量原則供參考:衡量團隊效率,而不是個人績效。衡量成效而不是產出。查看隨時間推移的趨勢,而不是比較不同團隊的絕對值。用儀表板上的數據開啟對話,而不是就此結束。衡量有用的東西,而不是容易衡量的東西。本文來源:36氪文章轉載于其他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
24
07/19
“混合辦公”模式成功的背后,靠什么支撐?
頂層的管理理念和底層的技術手段,是支撐混合辦公成功的關鍵。今年6月,OTA行業巨頭攜程創始人梁建章在Nature發表論文,深入探索了混合辦公模式的可行性。而在近日,作為同一集團下的獨立運營品牌去哪兒CEO陳剛也及時響應,公開發全員信推行3+2混合辦公模式,此舉也引發了全網討論。不論是攜程還是去哪兒,兩家企業都對混合辦公模式表現出了高度的認可,其中攜程在2021-2022期間開展的持續6個月隨機對照實驗中發現,混合辦公模式對員工表現、保有率和滿意度等方面并未出現負面影響,反而離職率下降三分之一,工作滿意得分有所上升。與之相似的是,去哪兒CEO也表示,大家對混合辦公的各個維度反饋都是正面的,過去的通勤時間變成了鍛煉時間和休息時間,甚至有很多同學為了方便線上開會,自學了很多溝通技巧。那么,混合辦公成功的背后支撐是什么?這種反內卷的工作模式為什么值得推崇?值得探討。01混合辦公的成功,靠什么支撐?頂層的管理理念和底層的技術手段,是支撐混合辦公成功的關鍵。攜程、去哪兒“混合辦公”獲得初步成功的背后,實質上傳達出的是一種新的管理理念與組織形態的可能性。混合辦公中管理層的最大挑戰是,要學著更加開放包容一些,過去集中管理的方式不再完全適用于混合辦公,當下的諸多企業開始采取OKR或KPI管理,并部署大量的協同辦公工具。在此類公司,管理者無需因員工不在辦公室而感到恐慌,各類即時通訊軟件和遠程辦公工具可以隨時與員工聯系,這樣的管理機制,正在逐漸的被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接受并付諸實踐。在具體實施層面,為了規范管理和提高生產效率,企業做調研、規定考勤、搭建線上辦公自動化系統等等,從無到有推進,才能讓雜亂無章的辦公模式逐漸走向正規。更為具體的考量是,企業要關心混合辦公模式對企業IT能力的挑戰,對于員工而言,居家辦公的員工是否能夠獲得與以往一樣的工作體驗,能否通過協作技術獲得與集中辦公同樣的效率。對于企業而言,企業IT架構中的網絡和安全問題能否得以解決,以保障在外員工安全地接入企業網絡,獲得企業相關運營數據和必要應用以及遠程運維等問題。關于技術層面的擔憂,除了內容IT部門自研外,不少IT科技和互聯網科技企業也提供了不少解決辦法。這也是去哪兒CEO陳剛在公開信中談到的一點,如今隨著各類軟件的功能完善,在公司辦公不再是唯一選項。首先是在線協作技術上,有去哪兒網受訪者表示,去哪兒具備線上辦公的基本技術手段,內部使用Qtalk作為內部聊天工具,開會用騰訊會議或者微信拉群,在線文檔使用Wiki,類似石墨文檔,但更深層次的協作則大多數需要借助外部手段。實際上,在市場上支撐混合辦公的協同辦公軟件的豐富度可遠不止這些。市面上更是針對不同類型的團隊,不同類型需求,推出了不同的協同辦公軟件,如常見的項目管理協作溝通、研發管理協同、文檔協同、會議協同、設計協同等等。在項目管理協作溝通上,如飛書、釘釘Teambition都提供了項目管理、任務協同、文檔協作、跨部門協同等核心功能,適用于產品、研發、設計、市場、運營等各類團隊。研發管理協同軟件,如騰訊旗下研發管理協作工具TAPD,看板、文檔、迭代計劃/跟蹤、產品需求規劃、缺陷跟蹤管理等豐富功能,可以幫助企業團隊可視化工作進展、沉淀分享項目知識、提升團隊協作效率。文檔協同和視頻會議協同則更多,如釘釘、飛書、企微、金山辦公等等國內知名軟件均在市場多數企業的選擇之列。設計協同類,國產品牌藍湖、即時設計以及萬興Pisxo等也正逐漸替代Figma、Invision等國外軟件成為設計師新的選擇。解決完在線協作技術,安全問題也隨之而來?;旌限k公缺少了公司設備、網絡等物理空間的保障,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員工設備也就成為了巨大的風險敞口,一個員工的終端連接上未經保護的公共網絡之后,也意味著整個公司的信息安全處于風險之中。這也需要企業提供多重硬件功能支持保障,包括通過技術手段幫助開發人員在內網中辦公,以保障信息安全。比如企業有多種業務在網絡上運行,企業的IT部門需要做到可視化管理,除了告警信息,還可以看到正在發生的事件、產生的日志、追蹤的信息等等,可以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有強大的遠程可管理能力,擁有這項能力意味著IT人員可以對任意地點的設備進行維護,讓終端在發生系統崩潰、硬盤損壞等嚴重故障時,IT人員也能通過遠程連接的方式予以恢復,極大簡化IT管理,提升團隊效率。02混合辦公模式,企業的期待在商言商,企業對混合辦公模式最大的期待是什么?攜程最早推行目的是保留和吸引人才,提升員工滿意度。根據攜程最新發表的論文,這一目標顯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在攜程推行的混合辦公政策之后,居家辦公總體減少了33%的離職率,并且離職率的潛在下降可以節省數百萬的招聘和培訓費用,甚至該模式正在成為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吸引和招攬人才的新武器。去哪兒也有同樣的感受,公司的業務開展和日常運營并未有副作用出現,反而希望員工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當然,人力成本降低和員工滿意度提升或許只是混合辦公模式的好處之二,實際更多的成本優勢包括辦公室租賃成本、日常福利支出成本、不同地區居家辦公薪酬成本、ESG治理成本……也開始逐漸顯現。員工側,當團隊的心理安全被整體提高時,員工可以到自己團隊之外探索,從外部尋求想法、帶回信息,并將為團隊和組織帶來高績效表現;協作緊密,討論、意見、反饋都會大幅增加,創新或許無所不在;改善的工作和生活平衡使他們更快樂,變得更有效率和自主,這些都會對公司產生積極影響。從現下看,內外部環境正在促使企業做出改變,無論是生產、營銷還是用工,并由內而外滲透到企業文化、管理模式和IT架構的方法面面,而混合辦公模式正在成為企業與員工雙方都能接受的最優解。對于想要推行混合辦公模式的企業而言,涉及到上層管理方式、業務流程連續、企業應用安全以及員工體驗等諸多方面的考量,任何一方出現問題都會給大面積推行造成極大的阻礙。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這種模式何時到來,技術總是最先做好準備的那一項。本文來源:36氪文章轉載于其他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
24
07/19
智能體爆發前夜,大廠們都在搶什么?
AIAgent,開啟AI時代的黃金十年2024年已經過半,國產大模型的競爭也進入了白熱化。如果說大模型的上半場是在卷基礎能力,那么中期的競速賽中,AIAgent(智能體)的競爭已經被提上了重中之重的議程。無他,智能體就是應用落地最重要的產品形態。但從當前情況來看,國內外卻已然走向了不同發展路徑。微軟和OpenAI的GPTs發展受阻,而國內卻涌現出越來越多的玩家和智能體開發平臺。如字節跳動的扣子、騰訊云的騰訊元器、百度智能云千帆AgentBuilder、阿里云大模型平臺百煉、科大訊飛星火智能體平臺等。除這些大廠外,包括智譜AI、面壁智能等大模型創業公司,容聯云、思邁特等SaaS公司,釘釘、飛書等協同辦公賽道企業等,都在加碼智能體開發和應用落地。無疑,國內大模型的下半場競爭,已經開始“卷”向智能體的開發和應用,并逐漸形成了一個多元化、競爭激烈的生態系統。那么,微軟和OpenAI這一行業風向標都沒做好的智能體,為什么國內企業卻如此看好?在這場智能體應用之戰中,面對日益同質化的產品和服務,各企業又該如何卡位競爭?AI時代,智能體平臺將成為主流的應用開發陣地,但面向C端的分發目前依然要依托當前的流量主陣地——抖音、微信、淘寶等,面向B端的分發則依然要通過各大ISV(第三方軟件服務商)。各家大廠爭奪的依然是AI生態,而其他企業則聚焦在垂類場景的落地。但在此過程中,如何讓智能體真正用起來,實現商業變現,則成為考驗各企業智能體開發的重要挑戰。一方面是面向C端的應用,智能體能夠成為每個人的智能助手,真正的解決日常問題。另一方面則是面向B端企業場景應用,通過整合大語言模型、知識圖譜、檢索增強生成(RAG)、智能體和管理平臺等關鍵技術和產品手段,為各類政企和機構構建“企業大腦”。但從當前整個行業發展狀態來看,隨著微軟放棄C端消費市場,OpenAI的GPTs也未實現真正的商業利益共享,短期內,智能體在C端真正實現商業化落地的希望并不高,但在需求眾多的B端企業服務中,或許能找到合適的落地應用場景,比如辦公AI助手、銷售助手、研發助手等。大廠要生態,小廠要聚焦目前,智能體賽道已擠入眾多玩家。據光錐智能不完全統計,互聯網大廠中,百度、阿里、騰訊、字節跳動等皆已布局智能體賽道,并推出一站式智能體開發平臺。華為方舟實驗室此前也發布了一款盤古智能體框架(Pangu-智能體),但目前相關應用信息并不是很多。在大模型創業公司中,智譜AI、面壁智能,已推出智能體開發平臺,月之暗面、零一萬物、百川智能等企業,則是以AI應用助手的產品形式為主,暫未推出智能體開發平臺。相比較來說,互聯網大廠所面向的用戶群體更全,聚焦的場景更廣泛,目前更多的還在于讓更多的用戶能夠使用其平臺,不斷擴大自身AI開發者生態,并借助自身在內容生態等領域的優勢,為智能體的開發和變現提供渠道,如騰訊的微信生態、字節抖音、豆包、頭條等。而大模型創業公司,智譜AI在大模型能力上雖然全面對標OpenAI,但商業化卻更傾向于走B端道路,所以其智能體平臺雖然也支持個人開發者,但更多是引流獲得更多用戶的數據反饋,商業上傾向于做智能體+行業解決方案的落地。面壁智能則堅定地走向了端側AI,智能體未來恐怕也是為端側場景服務更多。值得一提的是,在原有的企業服務賽道里,智能體煥發出了新活力。在協同辦公場景中,飛書和釘釘都已在智能體賽道進行布局。此前,釘釘推出了AI助理服務,釘釘上的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打造一個在釘釘內部、第三方以及企業自建應用之間“自由穿梭”的AI智能體。除AI助理之外,釘釘此前還發布了AI助理市場(AIAgentStore),這就相當于為企業構建了一個數字人才市場,覆蓋企業服務、行業應用、效率工具、財稅法務、教育學習、生活娛樂等類目,一個多月以來,上架的AI助理數量已超700個。而飛書則通過開放的AI服務框架,使企業可以根據業務場景自主選擇合適的底層大模型,并創建智能伙伴用于內容創作、數據分析、系統搭建、研發助手等業務場景。兩者的區別在于,飛書認為智能體需要與原先的作業流程深度嵌合,而釘釘則認為智能體相對獨立,像員工一樣具備流動性和交易價值。此外,像容聯云、思邁特等SaaS企業,此前也展示了自身在智能體賽道的布局和相關產品。區別于上述企業智能體開發路徑,SaaS企業更專注于垂類場景的智能體應用。如容聯云的容犀InsightAgent(容犀IA)、容犀VirtualAgent(容犀VA),專注于營銷、銷售、服務等場景。另外,還有一些專注于智能體開發的創業公司。比如Dify.AI,成立于2023年5月,是一個基于LLM應用開發平臺,支持超過10萬個應用的構建,集成了BackendasService和LLMOps的理念,適用于構建生成式AI原生應用,主打基于任何LLM都可以創建AI智能體。還有專門針對金融行業打造智能體開發平臺的深擎科技;聚焦為企業開發虛擬“數字員工”的實在智能;既有面向C端智能體開發服務,又有面向B端企業提供AI數字員工解決方案和云服務的匯智智能等等。由此也不難看出,在這場智能體應用的戰場中,不同的企業所聚焦的場景不同,最終想要實現的目的也不同,大廠想要生態,小廠想要聚焦到場景。于互聯網大廠而言,更注重AI生態的構建,實際售賣對底層大模型和云算力的調用能力;而飛書、釘釘所爭奪的,則是聚焦到了企業辦公場景中,瞄準的是企業內部知識庫的智能體化,主打企業數智化轉型的一張牌。容聯云、思邁特等所爭奪的,則是局部場景的進一步智能化,比如智能客服、智能投顧等。聚焦智能體的創業公司,也同樣如此,雖然是推出了智能體開發平臺,但更多的還是聚焦重點應用場景,推出相關智能體開發服務,所謀求的還是在場景中找尋智能體商業化變現路徑。但相對于此前有積累的互聯網大廠和企業服務公司,從0到1找場景、找需求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當前,諸多玩家已經在智能體賽道形成了多元化競爭格局,不同的企業依據自身的優勢,聚焦在不同場景中做智能體開發應用。在此過程中,誰能夠率先走通智能體的商業化落地,并實現真正的變現,誰才能夠真正的走到最后。而具有強大資源優勢的大廠,或將對創企造成碾壓式競爭壓力。C端突圍短期渺茫,B端應用重在場景當前,智能體賽道已經處于爆發前夜,行業中也急需尋找可落地的商業模式。從應用角度來說,C端智能體的定位是個人助理,自然交互是基本要求,個性化是提升體驗的關鍵。B端智能體則需要提供更豐富的插件選項和更靈活的工作流設計功能,且通常還需要集成數據標注、模型微調等功能,以更好地滿足企業對模型垂直能力的需求。通俗來說,C端智能體需要有創新的體驗效果,B端則需要扎實的專業能力。開發C端智能體應用主要有2種方式:一種,是個人開發者基于智能體開發平臺,自主開發一款自己想要的智能體,比如此前扣子平臺上,一位北京5年級的小學生利用扣子平臺開發了一款英語外教智能體,供自己日常使用。另一種,則是企業自己開發的智能體AI助手,供C端用戶使用,軟件類型的如月之暗面的kimi,硬件類型的如科大訊飛的AI學習機等。字節扣子平臺上爆款Bot應用基于大語言模型能力,現階段C端智能體更多是以對話類AI聊天機器人的形式出現,不管是個人用戶自己開發的智能體,還是企業推出的相關應用產品,基本都是你問我答的形式。如教育場景中的AI老師、AI學習助手;在旅游出行場景中是AI旅游規劃師,可以幫助用戶進行旅游規劃;游戲場景中,則可以進行AI角色扮演等?!叭绻總€人都能擁有一個足夠智能和好用的助理,這種科技帶來的平權將催生重大的產業變革。這可能是C端應用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令人興奮的前景?!敝窃囱芯吭涸洪L王仲遠認為。但截至目前,C端智能體并未出現一款真正的爆款應用。事實上,從C端用戶角度來說,智能體更多的是被集成在APP中,但從當前大模型能力來說,智能體尚不能夠為用戶帶來顛覆式的AI體驗效果。從個人開發者的角度來說,雖然現階段智能體開發平臺能夠一句話就開發出一款智能體,但想要開發出一款真正好用的智能體,還是需要有極強的編程能力,背后涉及到如何輸入專業明確的指令詞(Prompt)、如何調動合適的知識庫、工作流等眾多插件能力。字節跳動豆包MarsCode市場運營負責人趙旭東表示,個人開發者開發智能體應用,還要看其追求什么,如果目的是為了快速盈利,就可以利用扣子平臺搭建一個前端產品,就能夠切中其具體的需求場景。“但如果想要打造一個極其優美的頁面,個人開發者是很難做出來?!庇谄髽I開發的面向C端場景的智能體應用產品,整體體驗效果雖更好,卻并不能夠完全突破場景的桎梏,并且,在具體場景中,此前已經有相對應的爆款應用。釘釘總裁葉軍也曾指出,百萬千萬級的GPTs目前看相對來說形式比較單一,沒有傳統軟件那樣強大的業務理解能力,因此目前GPTStore中的應用很難成為高價值產品?!氨M管GPTs的創建能力很強,甚至一天可以創建幾十個,但它目前還代替不了傳統軟件市場。”“Dify.AI可實現企業本地化部署,適合做企業知識庫搭建?!币晃婚_發者如此說道。此外,眾多企業聚焦B端賽道,更重要的還在于能夠真正的實現智能體應用的變現。其中重點變現方式則是以企業調用大模型API接口為主,創業公司Dify.AI的收費方式則是按照APP的會員制形式,以企業具體的需求,按年和按月付費,并提供不同的服務內容。綜合來看現階段智能體賽道的競爭格局,從生態資源和技術實力層面來說,互聯網大廠無疑憑借著全面的技術生態和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占據著智能體市場的主導地位。但B端需求多,且有很多小的場景,于其他中小企業而言,只要能夠基于自身的技術和產品優勢,持續深耕,也能在智能體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不過,當前B端需求雖多,以及存在切實的場景需求,能夠使智能體快速落地應用,但小而專的場景中,最終是否能夠真的“跑”出一個超級應用,并實現盈利,還存在諸多不確定。AgentStore的爭奪戰AI時代,軟件應用生態正在被重構,APPStore正逐漸轉向AgentStore.在IDC發布的《2024AIGC應用層十大趨勢》中曾提到,新一輪AIGC之爭,也將會是一場流量入口之爭。不管是C端,還是B端,中國企業在智能體賽道所爭搶的,本質上則是AI時代的流量分發入口,尤其是以互聯網大廠為主。據統計,目前阿里通過釘釘,構建了AIAgentStore;字節跳動扣子平臺、騰訊云元器、百度智能云千帆AgentBuilder等平臺,都具備智能體商店功能,并支持一鍵分發多個渠道。其中,釘釘主要支持將平臺上的AI助理分享給平臺內部用戶;字節跳動扣子平臺支持用戶將其一鍵發布到飛書、微信公眾號、豆包等渠道。百度則提供了百度生態矩陣分發路徑,打通百度搜索、小度智能硬件平臺、文心一言、地圖、車機等多場景、多設備,實現“開發+分發+運營+變現”一體化賦能。騰訊云元器則支持發布到元器、元寶、QQ、微信客服等平臺,同時支持以API的形式供三方軟件進行調用,初始用戶有一個億token體驗使用額度,額度用完后,將無法調用,已上線API付費能力,付費后,可支持更多次調用。事實上,相比于中小企業聚焦某些重點場景做智能體開發和應用,于互聯網大廠而言,決勝的關鍵則在于其生態運營能力,以及前端是否有足夠的場景化牽引力。畢竟,在互聯網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廠們都已經構建了各自的流量分發入口,那么在AI時代,大廠們也都存在著FOMO(不可錯過)心理。中國智能體市場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多類型企業的參與為市場注入了無限活力,一個比互聯網和移動互聯還繁榮的黃金年代,正在徐徐拉起大幕。本文來源:36氪文章轉載于其他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
24
07/13
百度百科App下線,小程序將是工具類App的未來
自2017年小程序誕生以來,這個比App更輕的產品迅速就成為了移動互聯網的新物種,并很快成為超級App的標配,同時更是各大互聯網廠商培育自己軟件生態的關鍵工具。如此成功的小程序如今也開始漸漸侵蝕傳統App的生存空間,以至于有越來越多的廠商陸續將App遷移到小程序平臺上。日前百度百科App用彈窗發布通知,“百度百科一直致力于為用戶提供權威專業的知識服務。為更好地提升用戶體驗,我們決定于2024年6月30日關閉百度百科App的服務。在此,我們邀請您使用百度App中的【百度百科】小程序,使用更全面的產品功能,享受更高質量的瀏覽體驗。”事實上,百度方面選擇關閉百度百科App的原因或許并不復雜,因為這款App實在是過于冷門,甚至它在AppStore的“參考資料”類目都不在前100之內。誠然,百科類產品一直是搜索引擎的標配,同時也是完成搜索商業化的必要環節。而搜索引擎從本質上來說,其實就是一個收集與整理信息的工具,用戶在使用時通常會使用關鍵詞來進行搜索,百科所提供的內容就正好對應一個個不同的詞條。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中,百科內容的質量無疑就可以為搜索引擎所呈現的信息真實性與有效性做出背書。作為國內市場知名的百科類產品,百度百科已經收錄了2800余萬個詞條,參與詞條編輯的網友數量也超過了780萬人,幾乎涵蓋了目前所有已知的相關領域。百度百科之所以敢號稱自己是“全球領先的中文百科全書”,背后是其16年的水滴石穿功夫。而百科類產品作為一個許多網友在互聯網上尋找相對嚴謹、正規信息的工具,每天也確實有海量的用戶在使用。只可惜百度百科也沒能逃脫工具類App的宿命,它往往只是為了解決用戶某個或某幾個特定需求而生。比如支付寶之于移動支付、墨跡天氣之于天氣、美圖秀秀之于修圖,也就是說用戶只有需要解決相關需求時才會打開。但用戶“即用即走”的結果,就是工具類App的月活躍用戶規模雖然很高,但是用戶粘性卻可以說是低得可怕,因此有用戶卻無流量也是工具類App的命門。百科類產品與搜索引擎的強綁定所導致的結果,就是經過了從PC互聯網時代以來長達二十年的熏陶,用戶傾向于在Web端或網頁上使用搜索引擎、順便打開百科。換而言之,百度百科作為一個獨立App存在的價值其實是有限的。畢竟今時不同往日,隨著大量超級App的崛起,大家在手機里安裝的App數量不升反降,這就造成了類似百度百科這種冷門App很快變得更門可羅雀。小程序就天然更適合輕量化的產品,做點簡單的業務、方便傳播分享,App則更加適合承載更完全的功能。所以將百度百科作為小程序放進百度App,反而是一個更物盡其用的措施。畢竟壯大百度App的競爭力是當下百度對于移動端的需要,這款App本身就是百度試圖在移動生態下為搜索引擎尋找新定位的結果,“有事搜一搜,沒事看一看”這樣的廣告正體現了百度由最初的單一搜索向多元化的轉變。在鏈接人與信息的指導思想下,百度App變成了一個超級大雜燴,其中既有百家號、百度貼吧的圖文,也有好看視頻、愛奇藝、YY的視頻和直播,還有一站式聚合充值繳費、醫療健康、外賣團購、旅游出行等本地生活服務。借助百度搜索以及百家號的引流,百度App的月活規模也超過了6億,但相比其他同體量的App,百度App卻顯得有些“虛胖”。究其原因,百度App靠著信息流能引來用戶,卻很難留下用戶。因此吸引打開了App的用戶留下,就成為了百度App的頭等大事。那么用戶為何會在App里流連忘返,其實抖音、快手、微博都給百度“打了樣”,充足的內容供給是關鍵。例如抖音上有刷不完的視頻、微博上有看不完的熱搜,可以持續滿足用戶的內容消費需求。相比友商的內容平臺,百度App的問題就在于多而不精,無論是哪一類的需求,都有其他App提供更好的體驗。問題是在已經失去先機的情況下,即便百度想要專精某一內容領域似乎都已經來不及了。如此一來,繼續在多元化的道路上前進,滿足用戶不同類型的內容消費需求就成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做不出“專才”還可以成為“雜家”。事實上,百度在今年春節期間上線短劇,以及如今將百度百科以小程序形式遷移到百度App,都是在拓寬后者的內容廣度。因此從技術層面來說,百度百科作為工具類App存在的價值持續下降,而從戰術層面來看,百度百科出現在百度App上顯然更符合百度的利益訴求。本文來源:36氪文章轉載于其他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
24
07/13
飛書、釘釘、企業微信的大模型“三國殺”
曾經在一次內部的周年會上,字節跳動CEO梁汝波曾表示對飛書和火山引擎的研發投入不低于抖音和TikTok.言下之意,飛書在字節內部的重要性比肩抖音。業務的重要性從時間上也看得出來,要知道,天眼查APP顯示飛書成立于2016年只比抖音晚了3個月。顯然,飛書遠比外界想象得更為重要。其實不只是飛書、企業微信對于騰訊、釘釘之于阿里也同樣重要。近三年,企業微信進行了6次收費調整,經過調整之后,企業微信距離盈利的目標已經不遠。釘釘方面,但到去年底,釘釘用戶數已達7億,企業、學校在內各類組織數達2500萬;軟件付費企業數達12萬,付費DAU為2800萬。顯然,協同辦公的賽道上,飛書、企業微信、釘釘背負著巨頭們對于未來ToB商業增長的野望。ToB應用的本質:管人、管事兒、管關系ToB賽道是存在“基因論”的。比如,飛書就是從字節基因里長起來的,字節的基因是創新,是業務推動成長,字節的每一個業務都有自己的價值。飛書的價值在哪?在于效率至上、OKR至上的成功經驗。所以,飛書其實是典型的管事兒,效率導向結果導向。與飛書不同,企業微信是根植在微信龐大的社交譜系中的,企業微信的基因其實就是社交,社交對于B端意味著什么?意味著私域流量,意味著客群資源。所以,企業微信的客戶付費意愿是最強的,這也是為什么企業微信能夠不斷調整收費策略,并且有望最先盈利的根本原因。釘釘,雖是阿里旗下,但卻是由陳航帶著7個人到湖畔花園從頭做起的,是一步步從小公司成長起來的,一開始就深入到中小企業里做業務,所以,嚴格意義上看,釘釘是ToB賽道的“本地人”??墒聦嵧褪沁@樣,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商業化上,反而是企業微信先行一步,產品力上反倒是飛書獲得了最好的口碑,而基因純正的釘釘則成了打工人們逃不開的“打卡魔咒”。這其實也不難理解,ToB企業管理軟件嘛,要么是管理事兒,要么管理人,或者管理關系。企業微信是擅長管理關系的軟件,對于大多數小企業來說管理關系是優先級更高的,因為這直接關系你的業績,典型的比如零售行業。所以,微信的客戶更愿意通過付費來穩住這種客戶關系。相比微信主要是管關系,飛書其實更多的是管事兒。用過飛書的朋友們,都知道,飛書作為一個協同平臺,是很好用的,至少我用過之后覺得比釘釘、企業微信都要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飛書的協同效率是真的高,不管是處理項目文檔,還是遠程協同業務報表,都很方便。這對于大公司是很有價值的,大公司層級多,協同流程復雜,往往人浮于事,所以用飛書處理起來很方便,人員協同很高效,回歸項目本身。所以,飛書最大的價值是協同,強調的是“執行力”。很多人認為,飛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字節自帶光環,過去的字節以高效的OKR導向迅速成長起來,但飛書作為工具其實是外殼,核心是企業管理的制度、文化、價值觀,更重要的是,企業業務有快速增長的動力。所以能夠適應飛書,并且從中獲取到真正價值的公司都是一些增長能力比較強,而且管理上優秀的公司。釘釘與飛書最大的不同,在于釘釘一開始就從管理本身出發的。管理的本質是什么?其實就是管人。企業管理軟件市場有三大需求:管人,管關系,管事兒。不同階段的公司,需求側重不同,比如大多數公司強調效率,所以要把每件小事兒都捋清楚了,需要的是能解決好“管事兒”的問題,所以飛書帶來的“執行力”,就很有價值。而小公司的核心訴求其實是管人。對于小公司來說做事兒效率高不高固然重要,但不是第一優先級,第一優先級是什么?是人員穩定、業務穩定。所以,管人反而更重要一些。雖然管人的需求最多,但用戶的付費意愿其實不高。一方面,管理這件事兒是反人性的,所以,產品做得越好,就越是反人性,所以你看軟件評分,釘釘的評分總是很低。當然,這對商業化看起來沒什么影響,因為決策的是管理者,只要管理者用著爽,員工哪怕再折磨,也得用下去。只是,當用戶更多的是“被迫”用一款產品,那么最終提效的上限,可能就不會太高。說到底,軟件還是要給人用的,最終能產生多大的效能,產品本身不重要,用產品的人會獲得怎樣的體驗也很重要,這點是往往會被忽視的。對于ToB平臺自身來說,不管是“管人”還是“管事兒”“管關系”,商業化增長的關鍵都在于要時刻明白誰是你的客戶。ToB商業化第一件事兒,就是找到你的核心客戶。比如,對于飛書來說,核心客戶就是有協同需求,而且靠業務創新驅動的優秀企業。換句話來說,飛書的最優客戶畫像,可能是某個垂類行業的“字節”??陀^來說,優秀的企業總是少數,所以這也是為什么飛書一直強調,商業化的關鍵在于質量。事實上,對于很多企業來說,企業微信是“必需”品,因為微信承載著社交關系,這一點無可替代,而在管理上,更傾向于在釘釘和飛書之間二選一。而釘釘和飛書之間選擇,本質上是一個兩難抉擇的問題;釘釘管人更好用,也更符合老板的管理直覺,但飛書的效率也讓老板難以割舍。畢竟這年頭大家都在降本增效,老板擔心員工工作不飽和,員工吐槽軟件難用沒效率,產品細節和用戶體驗就顯得更加重要了。說到產品體驗和效率,大模型技術的加入,給行業帶來了新的變數。去年11月,“飛書智能伙伴”發布,飛書團隊開始把大模型加入產品中,大模型開始成為商業化落地中重要的賣點。此后,釘釘、企業微信也隨后加碼跟進。今年4月份騰訊宣布旗下的協作SaaS產品全面接入騰訊混元大模型。前不久,釘釘總裁葉軍宣布,除通義千問外,與MiniMax、月之暗面、智譜AI等六家大模型合作,打造開放大模型生態。致辭,釘釘、飛書、企業微信,成為大模型ToB落地的試驗場。大模型能帶來什么?ToB應用賽道,大模型似乎成為一個商業化層面后發先至的機會。大模型加入,大家都開始卷AI能力、卷產品上的各種功能,使得市場的目光更多聚焦到效率這個最本質的出發點上,其實這對注重效率的工具產品來說是一波利好。也就是說,賽道的競爭力其實重新聚焦到了產品本身。從客戶的角度看,數智化管理是大勢所趨,飛書的產品本來就做得夠好,再加上強大的AI大模型能力,客戶有什么理由不用呢?如果單論產品力,飛書的產品力不輸微信也不輸釘釘、微信,微信、釘釘也各具特色,所以,對于各方而言,這里面也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機會。單產品觀的角度來看,一個好的產品功能應該是井井有條的,而且專注于解決一個核心問題。比如,要么解決管理的問題,要么解決效率的問題??僧斣絹碓蕉嗟拇竽P湍芰尤脶斸?、飛書之后,功能上也的確更好用了,但如何能更好地商業化還需要探索。例如,一些先進的AI功能的確很好,但企業或許并不需要,哪怕有體驗上的優勢,但這個優勢可能不足以說服決策者買單。其中一個原因在于,市面上現有的AGI技術的工具產品很多,本就可以很好地滿足企業需求。就拿翻譯文檔這個需求來說,一些垂直領域的公司再遇到稍微有門檻的需求,還是要通過GPT來解決,企業并不一定會為此付費。所以,飛書也好、釘釘也好,大家一直都在通過各種方式來升級自身的AI能力,這一點固然重要,但更多的還是要找到契合的場景。此外,升級大模型能力,卷AI功能沒有錯,但產品定位上,一定不能迷失,即便是加上了AI大模型,也要還是明確是“管人”還是“管關系”。企業管理軟件之所以會存在,本質上是客戶希望用一個產品+技術的辦法來解決管理的問題,其實跟純工具產品本質上不是一個邏輯,如果陷入“大模型”功能化的怪圈,反而是有點得不償失了?;ヂ摼W江湖認為,一個真正優秀的企業管理平臺,本質上不應該是“工具化”的,而應該是“能力化”的。什么是工具化的平臺?比如,文檔協同功能加了大模型工具,線上會議加了大模型轉譯、記錄,數據分析功能加了一鍵生成表格、畫板,這些技術能力固然好,但他不是核心競爭能力,也不能支撐溢價。說白了,即便是加上先進的大模型,也不能讓客戶有一個穩定持續購買的理由,因為工具是可以被替代的。ChatGPT牛不牛?紅杉資本在一篇文章中指出,ChatGPT的首月用戶留存率只有56%,有一半的用戶不到一個月就不常用了。是因為ChatGPT不先進嗎?恐怕不是,而是作為用戶,很難對這些功能產生剛需,而且,能夠被同類型的大模型替代。什么是“能力化”的平臺?比如像SAP、Salesforce這樣能夠深入企業業務端、管理端,本質上已經內化為了企業自身的一種能力。不管是飛書也好、釘釘也好,取得商業化突破的關鍵,可能更在于如何把這些大模型技術,結合自身的能力半徑,最內化為企業自身的增長能力,這恐怕是需要飛書、釘釘們深思的。實際上對企業來說,最理想中的企業管理軟件,并不是什么花里胡哨的大模型,反倒應該是釘釘+飛書+企業微信的結合體。畢竟對于企業客戶而言,用一個平臺既解決管理痛點,又解決效率問題,并且還能沉淀客戶關系拉動增長,這自然是再好不過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釘釘、飛書能做到的是解決管理痛點和效率痛點,但接下來可能更多的要考慮怎么用好大模型技術,去幫助企業沉淀客戶關系,讓自家的產品成為一種“剛需”,如何做到這一點,或許是當下商業化進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實際上,釘釘、飛書搶占大模型ToB市場,其實也有更多深意:為巨頭拿下場景應用,只是構建ToBAI生態的第一步,未來的AI生態圖景,才是重頭戲。釘釘、飛書、企業微信對于阿里、字節、騰訊而言,更像是一把打開AItoB市場的鑰匙,在戰略層面,釘釘、飛書和企業微信的“大模型”之爭,本質上是AItoB的入口之爭。所以,無論是升級自家的大模型能力,還是向外開放AI大模型合作,核心目的只有一個:要把工作場景中的AI生產力生態搭建起來,用軟件產品去跑馬圈地,其實本質上就是在“打地基”。從這個意義上講,甚至可以說,釘釘、飛書,以及企業微信爭奪份額,本質上和多年前微信、來往爭奪社交市場是一樣的。巨頭們其實不是在爭客戶,而是爭奪“企業AI能力基礎設施”的行業地位。畢竟大家都知道,下一個時代必定是大模型的時代,是AI+產業的時代。就像當年互聯網+產業的浪潮一樣,大模型+席卷而來的趨勢席卷而來,舊勢不可擋。這場歷史性的變革中,誰能拔得頭籌,我們拭目以待。本文來源:36氪文章轉載于其他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
24
07/05
AI大模型催生App「通脹」
底座以周為單位迭代,AI應用的護城河在哪?AI工具獨立開發者「Alchain花生」最近做了一個小測試。在GPTStore上,他把自己開發的一款用戶數5000+的GPT(模擬Claude3Opus)調成了付費模式,想看看海外用戶是否真有更高的付費意愿。6小時后,他獲得了第一筆用戶打款,5美元。在他展示的后臺截圖中,這款應用在最近7小時內,入賬20美元?!该刻焓斋@幾筆咖啡錢吧?!笰lchain花生輕描淡寫地聊到付費測試的初衷——既然當下OpenAI無法按照年初承諾的那樣——在一季度啟動GPTs開發者收于分成計劃,且GPTStore已有爛尾之嫌,他想試試AI開發者有沒有可能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窤lchain花生」應用后臺的入賬截圖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基礎大模型廠商就不斷呼吁,口袋不夠深的就別卷模型層了,趕緊去開發AI應用。比如百度創始人李彥宏不厭其煩地布道:AI原生時代,我們需要100萬量級的AI原生應用。IDC預計,到2024年,全球將誕生超過5億個新應用,這一數字幾乎等同于過去40年累積的應用總數。這些樂觀的判斷皆指向終局,一個宇宙大爆炸后的新時代。不過我們更關注的是當下,這個由大模型主導的狂熱浪潮是否會帶來前所未有的AI類App「通脹」?一方面AI應用開發門檻已經極大降低——2008年蘋果推出AppStore時,應用開發者還需要學習Objective-C語言,如今的大模型廠商們則提供自然語言開發,懂不懂代碼不再重要,人人都可以成為開發者。另一方面,AI技術迭代速度遠超移動互聯網。熵基科技首席科學家陳書楷直言,大家都知道,能力更強的新模型如ChatGPT5出來之后,有可能你現在正在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白做了,「今天這個現象,是互聯網時期沒有的?!惯@也意味著一批AI應用的生命周期可能短如蟪蛄。起碼目前看起來,時代的金礦仍蘊藏于混沌之中。但沒有人愿意在牌桌之下。01AI應用「通脹」時代:開發者、「App工廠」們都發動了當一名國內普通用戶想要體驗AI助手應用,他可能要患上供給過剩的選擇恐懼癥:手機應用商店里,不僅有五花八門的豆包、文心一言、訊飛星火、Kimi、通義千問、智譜清言、紫東太初……還有一堆形神都似ChatGPT的套殼產品,可以說應有盡有,但似乎又難免趨于同質化。迷惑的遠不止用戶。當被問及自家到底有多少個AI應用上線時,至少有兩家科技大廠的內部人士都對我搖起頭:「說不上來」「數不清」。在這波AI原生應用浪潮中,不少大廠本著所有應用都值得被AI重構一遍的思路,鼓勵內部瘋狂賽馬,也由此導致,部分AI應用以獨立App或PC端插件形式推出,并未疊加到主App當中,甚至可能連其他業務部門的同事都不知情。沒有科技公司想錯過這波AI應用浪潮。況且,中國公司本就以擅長做應用層著稱。從公開信息來看,目前百度、字節、阿里等都在爭分奪秒。像百度,除了用AI改造原有App、上線文心一言之外,還發布了「萬話」「小侃星球」「SynClub」等社交類AI應用、「文心一格」等AI繪畫工具以及「AI用藥說明書」、「智能候診室」、「有醫筆記」等醫療類AI應用。暗中發力的「App工廠」字節,最近半年推出的AI應用不下10款,除了聊天機器人「豆包」、AI伴侶類「心晴」、AI社交類「話爐」(貓箱),類似Sora的AI視頻工具「Dreamina」也在內測之中,而這些還只是字節野心的冰山一角。有媒體報道,字節還在秘密研發多模態數字人產品、AI生圖產品,剪映團隊也在封閉研發全新AI產品。其他公司如科大訊飛,除了聊天機器人「訊飛星火」,也有AI口語助手「星火語伴」、訊飛寫作、智慧工牌等效率工具上線……此前專注技術解決方案的AI技術公司商湯科技,也在發布自家大模型之外,下場搞起應用,推出「商量」、「秒畫」、「如影」「小浣熊」等生成式AI應用產品,并將生成式AI應用列入今年的重點發力方向。在國內外基礎大模型廠商、技術解決方案商、開發者、投資人的聯合推動之下,AI應用正進入一個供給側的爆發階段。2023年,軟件項目托管平臺GitHub人工智能項目的數量暴增59.3%。百度方面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其千帆AppBuilder平臺上每周新增應用突破3000;到4月,平均每周新增應用達六七千個。在北京的地鐵車廂中,甚至已經出現智譜清言這類對話式AI應用針對C端市場的高調推廣。在此之前,同類型的Kimi已經在線上渠道刷足了存在感。C端用戶也正對AIGC報以極大熱情。根據QuestMobile的洞察,獨立APP的需求持續增長。2024年1月,TOP10APP去重用戶規模同比增長37倍。頭部APP的活躍用戶超5千萬。不過這場爆發的「暗面」則是AI應用的速生速死。去年9月,美國知名科技風投公司a16z根據月訪問量整理了一份Top50AI應用榜單;今年3月,該公司推出最新Top50AI應用榜單時發現,名單上40%的應用都是新面孔。這意味著,半年內至少有20款AI應用已經掉隊。對于這個數字變化,a16z表示,「令人瞠目」。QuestMobile數據也直接印證了這一行業趨勢。今年1月,國內頭部AIGCAPP活躍率均在20%以下,比較低;忠誠度方面,3日留存均在50%以下;流失風險高,部分APP的卸載率在50%以上。這一點同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同。移動互聯網初期,一大堆高頻的原生應用很快被創造出來,并形成嶄新的商業模式,比如國外的Instagram,國內的微信、滴滴……「但AI目前還沒到這地步」,獨立開發者「Alchain花生」認為,當下AI應用更多是在提升既有產品的用戶體驗,而且主要作用在生產力端。AI應用進展比大家期待的要慢,背后主要「卡脖子」的大概還是基礎大模型。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45億年前地球誕生之初是不太可能出現寒武紀那樣的物種大爆發盛況的,因為地球本身仍處于劇烈變化中,動不動就被其他行星碰撞,還沒有大氣保護罩,可以說,尚未完成塑形。只有等地球內外部環環境于相對穩定了,才有生命可言。大模型便處于類似的階段。業內人士公認,大模型的迭代幾乎以周為單位。反映到科技媒體的資訊彈窗中,「炸裂」這個詞都快不夠用了,因為每隔幾天就會有新的顛覆者出現。MiniMax創始人閆俊杰在接受《晚點》采訪時提到,產品價值的來源,核心還是模型性能和算法能力,「你可以做很多產品feature,但你會發現,幾乎所有大的提升都來自模型本身的進步?!箓髡f中將于今年登場的GPT-5,被認為將掀起更大的海嘯,或者說成為AI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的一個分水嶺。某工具軟件出海企業人士姜辛在同《降噪NoNoise》交流時提到,今年可能會有一大波套殼類應用受到大模型迭代的擠壓,預計會死掉一批,「基礎大模型自身功能的迭代,就可能替換掉那些App的產品價值?!箤τ谶@一點,曾經的AI文本生成工具明星——Jasper大概是如鯁在喉。而OpenAI發布新一代視覺大模型Sora后,也有業界人士擔心Pika、Runway等一眾AI視頻產品再無活路。在「Alchain花生」看來,一些沒有護城河的AI應用原本就屬于「屎上雕花」,價值不大;但一些工具類產品在跟場景結合后產生價值的,不至于被顛覆,比如Monica、sider、沉浸式翻譯等插件應用。它們把大模型能力和用戶實際使用場景結合后,都提供了不錯的價值。02有價值的AI應用都跟特定場景結合價值正成為衡量AI應用會否被技術迭代所覆蓋的重要標準。在a16z整理的AI應用榜單中,生產力工具類應用MaxAI,把ChatGPT、Claude、Gemini/Bard、BingAI等模型的部分能力抽離出來,整合到一起,基于應用場景做一個封裝的插件,可以幫用戶總結文本、輔助寫作、創建圖像。本質上,MaxA做的是「水管」生意。有業內人士透露,該團隊已獲得高額融資。另一款受到關注的Chrome插件——Monica,其創始人肖弘在闡述產品價值的時候提到,他們做了很多很具象的場景里面的工作,比如回郵件、幫用戶總結文章或者在用戶打開一個YouTube視頻的時候,幫其總結每段內容。這些功能都通過插件潛入瀏覽器,因為瀏覽器插件在海外是一個比較主流的產品形態。在極客公園大會上,肖弘還提到關鍵一點,應用層創業者應該想辦法收集用戶在特定場景的數據,有了數據,AI應用便可以與大模型這個大腦形成協作關系。數據也是很多AI應用即便沒有找到商業模式、也會依然做下去的原因。姜辛告訴我們,像個人助手和效率工具,可以積累用戶數據、行為數據,這樣在產品下一次迭代時就有了數據參考。至于基礎大模型迭代帶來的App「短命」,姜辛坦言,這樣也好,倒逼C端應用繼續迭代、在細分場景做深,也倒逼開發者思考——產品下一步要往哪個方向迭代?護城河是什么?「打個比方,剪映是通用的視頻制作工具,但創業者可以根據剪映拆分出細分功能,單獨做成產品。姜辛認為,C端應用比B端應用更容易觸及天花板,因為當前字節、百度這類大公司,甚至商湯科技這種技術方案提供商都開始下場做AI應用了,競爭會很激烈。對于小規模的大模型初創公司來說,關鍵是如何能夠找到自己的競爭壁壘。趣丸網絡副總裁、前經緯中國副總裁莊明浩此前對媒體表示,他觀察到,很多初創公司轉向了「小作坊做小工具」的模式:先找準一個市場上還沒有的功能與產品,抓住窗口期,通過運營手段快速推廣,哪怕這個窗口期只有3到6個月,也可以掙到一筆錢,而后繼續尋找新的市場機會。以妙鴨相機舉例,這一產品剛推出便受到了市場的追捧,從第一天便開始收費,但兩個月后市場的熱度也很快就降了下來。這與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應用早期通過免費爭奪用戶市場,而后再逐步開始收費的創業模式已經完全不同。滬渝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徐工程師告訴我們,AI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創業最大的不同是,當時大家最主要的關注點在于搶占市場份額,但現在大家主要是在探索商業模式。量子位智庫新近發布的《中國AIGC應用全景報告》顯示,C端AIGC產品以智能助手以及圖像生成類的生產力工具為主,雖然用戶量大(純C端占比50%以上),但盈利狀況普遍不樂觀,近50%的產品當前仍未有明確的收入模式,以免費為主。相較之下,B端產品商業模式較為清晰,以訂閱和按需付費為主。姜辛直言,包括他所在公司在內的很多應用開發商,大家其實都想去切B端場景,瞄準行業+AI,但囿于缺少行業kown-how,其實也很難切進去,更別提大幅改造。在同《降噪NoNoise》交流時,螞蟻數科某業務負責人也認為,大模型加持下的場景化能力要想在產業端落地、做出價值,還需要一點時間。這個「價值」,要么讓此前的業務更有效,要么讓企業能做此前做不了的業務。但目前來看,大多數企業還在探索階段,「沒那么快」。如果從全球視角來看,追求風險投資也成為一類AI企業的專屬道路。例如意大利科技公司BendingSpoons,便是視頻編輯器Splice和照片增強器Remini的幕后推手。不久前,該公司對外宣布獲得了1.55億美元的股權融資。03急不來按照人工智能研究者、認知學家GaryMarcus的判斷,生成式AI要達到互聯網甚至智能手機帶來的那種變革水平,還須有巨大的改進。一個繁榮的AI原生應用生態,需要大模型、智能算力、AI原生應用研發新范式三要素相輔相成。從這個維度來看,殺手級的AI原生應用的問世是急不來的。熵基科技首席科學家陳書楷直言,「大家要去做開發、做測試,要克服各種困難,解決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所以不可能太快,但是潤物細無聲,大家確實都在做。」他認為,作為AI應用的開發者,大家首先要關注的是AI怎么去解決實際業務當中的問題,再者就是隨時關注最新的技術發展。陳書楷看到,當前各種應用但這些App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十個月。其中,85%的用戶會在1個月內將其下載的應用程序從手機中刪除,而到了5個月后,這些應用程序的留存率僅有5%。而這一場景,恐怕在AI時代只會愈發慘烈,AI應用「通脹」在所難免。但即便如此,在同樣大廠當道的當時,字節跳動、陌陌、滴滴等一系列創業公司,依然殺出了屬于自己的生路。騰訊更是憑借微信,將原本平起平坐的對手們遠遠甩下。那么,在可能新一輪時代「金礦」中,又有誰可能會成為新一輪的優勝者?誰有可能會被時代拋下?對此,我們充滿好奇,只不過,這一答案,要先交給時間。本文來源:36氪文章轉載于其他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
24
07/05
辦公行業的變革進行時,WPS AI海外版正在享受人工智能時代紅利
當下,AI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時它還在改變著各個行業的發展。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報告預測,到2030年前,生成式AI有望為全球經濟貢獻7萬億美元的價值。金山辦公全球業務副總經理張寧表示:“整個移動互聯網應用生態下,尤其是生成式?AI時代,我可以負責任地講,今天看到的所有的生成式AI應用,如果十年以后往回看的時候,可能會把它當作那個年代的’湯姆貓’。”像金山辦公這類協同辦公行業的企業,可以充分利用生成式AI在文檔自動化生成、PPT和Excel自動化、會議紀要與要點總結、知識管理和檢索等應用場景的優勢,在智慧辦公領域構建差異化的解決方案,為用戶提供更加高效的數字化辦公體驗。AI正在引領辦公行業發展日前,金山辦公正式發布WPS?AI海外版,基于Amazon?Bedrock支持的Anthropic?Claude3系列模型,WPS?AI海外版可為用戶提供包括語義檢查、內容改寫、文檔潤色和一鍵生成PPT等功能。一直以來,在協同辦公領域,生成式AI在內容生成、文件總結、語義檢查、對話式交互等領域已經取得了相對成熟的發展。這也意味著,生成式AI正在重塑企業辦公模式,催生協同辦公創新產品加速落地,大幅提高辦公效率。至于為什么選擇亞馬遜云科技作為合作伙伴,并采用Amazon?Bedrock,張寧表示:“根據業務場景挑選合適的模型,比一味追求*強或者*大參數的模型更重要。Amazon?Bedrock給我們提供豐富的模型選擇,WPS可根據實際應用場景需求,快速選擇和切換合適的基礎模型,并直接調用,從選擇到部署調用僅需要2步即可完成,極大加快了WPS?AI功能推出的進程?!鄙墒紸I應用落地的“*后三公里”十分關鍵,需要大量的工程化資源與投入,包括數據工程、模型調優、用戶界面開發等。在打造WPS?AI應用的早期階段,亞馬遜云科技秉承“扶上馬,送一程”的理念和實踐,與金山辦公團隊緊密合作,從產品形態的共同探討開始,通過提示語工程?(Prompt?Engineering)、工程化調優等步驟,共同制定大模型應用的技術路線和實施方案,快速優化大模型的性能,助力金山辦公突破生成式AI融合辦公場景的多項技術挑戰,保障WPS?AI項目的快速順利落地。金山辦公全球業務首席科學家羅文沖表示:“不同應用場景對于模型的需求和側重點都不一樣,沒有一個萬能的模型能夠滿足所有需求,也沒有一個提示詞能適用于所有場景。因此,我們基于Amazon?Bedrock提供的豐富模型選擇,跟亞馬遜云科技專家團隊一起做分析與評測,選擇*符合當前應用場景的基礎模型,快速構建生成式AI解決方案?!蔽磥黼S著生成式AI算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協同辦公軟件還將更加智能化、個性化,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和滿足用戶的需求。語音、手勢、虛擬現實等多模態的交互體驗,也將與辦公場景深度融合,使得應用便捷性和用戶體驗都得到大幅提升。亞馬遜云科技中國區行業集群總經理沈濤表示:“2024年是生成式AI技術的應用之年,生成式AI不止能提升企業效率,還將會重塑行業。作為全球云計算的引領者,亞馬遜云科技提供了一系列的技術、服務和工具,無論企業的技術水平如何、人才儲備如何,我們都可以幫助企業充分釋放生成式AI的潛力?!彪S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與融入,在談到WPS?AI海外版的優勢時,張寧提到了三點,首先是生成式AI技術的應用;其次是龐大的用戶基礎;再次是對辦公領域的深刻洞察。這些優勢也為WPS在辦公領域塑造了極大的競爭力和市場擴展性,也為他們在全球發展提供了堅定的基礎。WPS的出海之路針對WPS的出海之路,張寧表示:WPS用戶遍布全球,幾乎涵蓋了每一個國家,這種廣泛的用戶分布和龐大的用戶數量對我們的數據中心數據傳輸速度和響應時間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因此,在選擇云服務合作伙伴時,金山辦公特別注重其全球服務的能力。自從開始開展海外業務以來,金山辦公就充分擁抱亞馬遜云科技提供的云服務,WPS?Office海外版穩定運行在亞馬遜云科技上。在數據存儲、現代化應用開發、人工智能、機器學習、亞馬遜云科技自研芯片層面,金山辦公與亞馬遜云科技都開展了深度合作。截至目前,WPS?Office海外活躍用戶已經突破了2億,在中國出海的工具類軟件領域遙遙*。在降本增效方面,WPS?Office通過Amazon?S3的智能分層功能,高效低成本地實現了PB級海量數據存儲,在存儲方面獲得了40%以上的成本優化效果;利用亞馬遜云科技在美國、日本和印度的節點將終端用戶的響應延遲從日常大于1秒穩定減少至500毫秒以下。在精細化運營方面,金山辦公基于Amazon?SageMaker服務,構建了從用戶識別、用戶轉換到流失用戶挽回的一整套用戶精細化運營路徑,實現了預測用戶購買,增強用戶轉化率等成效,并計劃逐步延伸探索更多的用戶場景。在安全合規方面,亞馬遜云科技在全球擁有143項第三方安全標準和合規認證,可以提供三百多項安全、合規和治理的服務及功能,能通過安全責任共擔模型更多地承擔云中的安全責任,并與全球各地的合作伙伴一起,助力金山辦公加速在全球各個地區實現業務合規。金山辦公在出海之路還不僅僅停留在技術發展上,他們還通過每月收集的大量用戶反饋和實地走訪,來滿足客戶的個性化功能需求。這種方法使WPS海外版能夠不斷改進產品,以滿足全球用戶的多樣化需求。隨著算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協同辦公軟件將更加智能化、個性化,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和滿足用戶的需求。亞馬遜云科技將與WPS繼續深度合作,持續探索與推進人工智能與辦公軟件的融合,讓生成式AI技術普惠更多終端用戶,推動智慧辦公多元化發展??梢灶A見,AI將加速走進人們的工作與生活中,辦公行業的變革也將從現在開始。本文來源:比特網文章轉載于其他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
24
06/29
低代碼浪潮:重塑軟件開發的新時代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互聯網+”模式逐漸走向終結,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悄然興起。未來科技將呈現更加多樣化和智能化的趨勢。在這一背景下,軟件開發行業也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低代碼開發平臺的崛起,為各行各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當前,低代碼開發平臺正成為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寵兒,它們以高效、易用的特點贏得了市場的青睞。特別是對于那些資金有限、時間緊張的初創公司而言,低代碼技術提供了一種快速構建和優化企業應用的高效途徑。這些企業不再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于傳統的軟件開發,而是可以利用低代碼平臺迅速搭建起滿足業務需求的系統,并靈活地進行迭代升級。低代碼開發的普及,不僅加速了創新的步伐,也為那些追求效率和成本效益的企業開辟了新的可能。在傳統開發模式中,開發者需要編寫大量代碼來構建和部署應用程序。然而,低代碼開發平臺的興起改變了這一局面。它通過提供圖形化的界面設計和模塊化的組件,使得開發者可以通過簡單的拖、拉、拽操作來實現應用開發,大大簡化了軟件開發的復雜性。這種高效的開發方法不僅加快了應用程序的構建速度,還降低了開發成本,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低代碼開發(Low-codedevelopment)通過圖形化的界面和模塊化的構建組件,允許開發者以最少的編碼工作快速創建和部署應用程序。與傳統的編程方法相比,低代碼開發具有顯著的優勢,正在逐漸改變軟件開發行業的面貌。低代碼開發極大地提高了開發效率。傳統的編程需要開發者編寫大量的代碼,這不僅耗時耗力,而且容易出錯。而低代碼開發通過提供預構建的模塊和可視化的開發環境,使得開發者可以通過簡單的拖放操作來構建應用程序,大大減少了編碼的工作量。這種快速的開發方式使得企業能夠更快地響應市場變化,加速產品上市時間。圖為:中煙創新低代碼智能開發平臺表單低代碼開發降低了技術門檻。在傳統編程中,開發者需要具備專業的編程技能和深厚的技術背景。然而,隨著低代碼平臺的普及,非技術人員也能夠通過直觀的圖形界面進行應用開發,這極大地擴展了開發團隊的潛在人才庫。企業可以利用這一優勢,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創新和業務邏輯上,而不是耗費在復雜的編碼工作中。圖為:中煙創新低代碼開發平臺可視化大屏低代碼開發有助于降低維護成本。由于低代碼平臺提供的組件通常是經過優化和測試的,因此構建出的應用程序往往更加穩定和可靠。此外,當需要進行更新或維護時,開發者可以通過簡單的配置和調整來實現,而不需要深入到底層代碼中。這不僅減輕了開發者的工作負擔,也減少了因錯誤或疏忽導致的系統故障風險。圖為:中煙創新低代碼智能開發平臺表單低代碼開發支持快速迭代和靈活性。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企業需要不斷地調整和優化其應用程序以滿足客戶需求。低代碼平臺使得這一過程變得更加迅速和靈活,因為開發者可以輕松地添加、刪除或修改功能模塊,而無需進行大規模的代碼重構。這種敏捷性使得企業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保持競爭優勢。圖為:中煙創新低代碼智能開發平臺表單低代碼開發作為一種新興的軟件開發方法,以其高效、易用、低成本和靈活的特點,正在逐步取代傳統的編程模式。它不僅為企業提供了快速構建和部署應用程序的能力,還為非技術人員打開了參與應用開發的大門,為軟件開發行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需求的日益多樣化,低代碼開發無疑將在未來的軟件開發領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各行各業的發展和創新日益依賴于軟件的支持,在這個數字化的時代,軟件開發人員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是技術的實踐者,更是推動行業變革的重要力量。面對未來,低代碼開發平臺如同一把雙刃劍,為開發人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掌握這一工具,開發人員將能夠更加輕松地實現復雜功能的快速構建與迭代,從而加速產品的上市速度,滿足市場的不斷變化。低代碼不僅僅是簡化了開發流程,更是激發了開發者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讓他們能夠專注于解決業務問題而非糾結于底層代碼。借助低代碼智能開發平臺,中煙創新在采購文件編制與審核、標書查重、智能合同審閱、智慧財務審核以及“一項一卷”全過程AI輔助審核平臺等多個關鍵系統中實現了高效、精準的管理,推動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深入發展。在未來的技術革命中,低代碼開發將成為開發人員的重要伙伴,共同開啟一段探索未知、創造未來的旅程!本文來源:R艾瑞網文章轉載于其他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