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只有真正解決業務問題,AI的價值才能體現出來。
從2025年伊始AI就成了各行各業的“香餑餑”,很多傳統企業也摩拳擦掌,想要借助AI實現所謂的降本增效。但問題是,AI真的適合所有企業嗎?傳統企業在引入AI項目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坑?今天老楊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幫你避開那些“雷區”。
part.01 AI不是萬能藥,盲目跟風要不得
很多企業看到別人搞AI,自己也急著上馬,結果往往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為什么?
因為AI并不是萬能的,它需要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來落地。如果只是為了趕潮流,而沒有想清楚AI到底能解決什么問題,那最后很可能就是花了一大筆錢,卻看不到任何效果。最關鍵的是如果AI項目與企業的長期戰略脫節,那它很可能會變成一個“面子工程”,既浪費資源,又看不到實際效果。
怎么規避?
在項目啟動前,企業需明確AI項目的戰略目標,確保它與企業的長期發展方向一致。同時,制定清晰的AI路線圖,分階段實施,確保項目有序推進。
AI項目啟動之前,先問問自己:為什么要做AI?它能解決哪些具體問題?比如,是提升生產效率,還是優化客戶體驗?只有明確了目標,才能避免盲目投入。
part.02技術門檻高,不是想玩就能玩
AI技術聽起來很酷,但實際操作起來卻非常復雜。
傳統企業往往缺乏相關的技術儲備,比如數據科學家、算法工程師這些專業人才。而且,現有的IT基礎設施可能也無法支持AI項目的運行,改造起來又是一大筆開銷。
AI技術也如一個超級大雜燴,有各種各樣的門道。要是不小心選錯了技術,那可就像走錯了路,越走越偏。比如說,在一些數據量不大、業務也不復雜的情況下,非要用那些對數據和計算資源要求超高的人工智能算法,就好比一個小馬拉大車,累得夠嗆還沒什么效果,最后模型出來的精度低得讓人頭疼。
怎么規避?
在選型前,一定要充分調研企業自身的業務需求和技術現狀。可以找專業的技術顧問幫忙評估,多參考一些成功案例,考慮技術的成熟度、適用性以及與現有系統的兼容性等因素。還可以進行小規模的測試和試用,看看技術的實際效果如何,再做決策。
part.03組織架構僵化,協作成難題
傳統企業的組織架構通常比較僵化,層級多、決策慢,而AI項目需要快速迭代和跨部門協作。如果各部門之間溝通不暢,項目很容易卡在半路。
怎么規避?
首先應成立一個專門的AI項目團隊,明確每個人的職責和權限。同時,爭取高層的支持,確保項目有足夠的資源和優先級。
其次,要對企業現有的組織架構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優化,打破部門壁壘,建立更加靈活、高效的協作機制。可以設立專門的AI項目團隊,團隊成員來自不同的部門,共同負責項目的推進和實施。同時,加強對員工的溝通和培訓,提高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跨部門溝通能力。
part.04數據質量差,AI再好也白搭
數據對于AI來說,那就是吃飯的“糧食”。要是這“糧食”有問題,那AI這個“胃口”再好也干不好活兒!數據不準確、不完整或者不一致,就像給人做飯的時候米里有沙子,做出來的飯肯定不好吃。比如說銷售數據錯了、缺了,那根據這些數據做出來的預測就成了瞎猜,一點兒準兒都沒有。
怎么規避?
在啟動AI項目之前,建立完善的數據治理體系,從數據的采集、錄入、存儲、處理到使用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制定嚴格的規范和標準。加強數據審核和校驗機制,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定期對數據進行清理和維護,去除無效數據和重復數據,解決數據不一致的問題。
part.05員工抵觸情緒,項目落地難
AI項目的引入可能會讓員工感到不安,們怕自己會因為這個丟了工作,或者不想去學那些新技術。這就好比是讓一個習慣了走路的人突然去學游泳,心里肯定害怕,抗拒也是正常的。這種抵觸情緒不僅會影響團隊士氣,還可能導致項目難以落地。怎么規避?
在引入AI項目之前,要充分做好員工的溝通和宣傳工作,讓員工了解項目的重要性、意義和對他們個人發展的積極影響。為員工提供必要的培訓和指導,幫助他們掌握新的技術和知識,提高適應能力。同時,制定合理的激勵機制,對積極參與和配合項目的員工給予適當的獎勵和表彰,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part.06運營成本高,長期投入壓力大
AI項目不僅初期投入大,后期的維護和優化成本也很高。如果企業沒有做好長期投入的準備,項目可能會半途而廢。
怎么規避?
在項目規劃階段就充分考慮運營成本,確保企業有能力持續投入。同時,采用分階段實施的策略,先從小規模試點開始,驗證可行性后再擴大范圍。
part.07投入和產出,得算明白
引入AI項目,那可是個燒錢的活兒!
從買硬件設備到請專業的老師培訓人才,哪一項不需要花大錢?要是在一開始沒把這個成本算準了,就像做飯的時候鹽放多了,到時候發現錢沒了,項目又進行不下去,那可就尷尬了。
還有一些企業啊,看著別人都在搞AI,自己也不想落后,就跟著摻和。結果引入之后才發現,AI項目和自己企業的業務根本就不搭調,根本無法實現降本增效。這就好比你種了一地的莊稼,到收獲的時候才發現,長出來的全是草,那可就白忙活了。
怎么規避?
在引入AI項目之前,要充分結合企業的戰略目標、業務需求和發展規劃,進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和分析。評估AI項目與企業業務的適配性,預測項目的收益和風險,確保投資回報率符合企業的預期。如果對某個項目不太確定,可以先進行小規模的試點,驗證項目的可行性和效益后再做大規模的推廣。
同時在項目啟動前,進行詳細的預算規劃和成本評估。考慮到項目可能涉及的各個方面,包括設備采購、軟件開發、人員培訓、系統集成等費用,預留一定的預算彈性空間,以應對可能出現的變化和意外。同時,加強成本控制和管理,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嚴格控制費用支出,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AI確實有巨大的潛力
但它并不是“即插即用”的工具。傳統企業在引入AI項目時,需要從意識、技術、組織、數據、能力、運營等多個方面進行全面評估,確保項目能夠真正落地并產生價值。
如果你的企業正在考慮引入AI,不妨先問問自己: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不妨先從小處著手,逐步積累經驗和能力,等到時機成熟再大展拳腳。
最后,記住一句話:AI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只有真正解決業務問題,AI的價值才能體現出來。
本文來源:36氪
文章轉載于其他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