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上個時代軟件蠶食世界,讓行業發生重大變革一樣,品味現在正在蠶食軟件。
2011 年,馬克·安德森 (Marc Andreessen) 發表了著名的軟件正在蠶食世界的宣言。有那么一段時間,這是不可否認的現實。軟件是變革的引擎,徹底改變了從科技到金融、從零售到醫療保健的一切。
在當時,技術實力意味著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作為硅谷的精神中心, Y Combinator 將技術創始人視為天選之人。而那些能夠召喚并駕馭軟件的人則被視為神祇。風投家給那些能將代碼大規模擴展的人提供資金。畢竟,只有軟件才能迅速而有效地改變龐大的傳統行業。
如今情況已大不相同。軟件已經被商品化——這是技術進步、成本、復雜性降低以及編程技能普及的結果。人工智能進入主流推動了這一轉變。技術與文化之間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因此,光靠打造出色的技術已遠遠不夠。
▍大家的軟件都已足夠好。軟件曾經是武器,現在只是工具。
在資源匱乏的世界里,我們珍視工具。在資源富足的世界,我們看重品味。進入門檻很低,競爭很激烈,有太多的關注焦點已經轉移——先是從技術轉移到分銷,現在又轉移到了其他方面:品味。
▍品味正在蠶食軟件。品味就是新武器。
不管表達方式如何,不管是靠產品設計、品牌還是用戶體驗,品味現在定義了產品被感知和感受的方式,定義了產品被采用,也就是分發的方式——無論是軟件也好,硬件也罷,或兩者兼而有之。
技術已經與文化緊密交織在一起。如今,人們無論身在何處、從事什么職業或處在什么地位,都將技術視為生活的一部分。
▍現在要服務的市場是文化市場,實用加上品味是基礎。
在這個新時代,功能性產品日益變成文化大潮的配角。因此,創始人們意識到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會寫代碼或掌握技術了。雖然實用性依然是關鍵,但創始人還需要在設計、品牌、體驗、講故事、社區以及文化相關性上進行精雕細琢。
史蒂夫·喬布斯和埃隆·馬斯克之所以備受推崇,不僅是因為技術創新,還因為他們把產品和個人塑造成了文化偶像。
競爭已經不再局限在科技行業——創始人們現在還要跟那些在分發、社區建設及文化共鳴上占據優勢的名人和網紅競爭,盡管這些人不一定具備同樣的技術能力。品味的提升將各種體驗和視角引入到競技場——這不僅從內部挑戰著“傳統”的硅谷,也會從外部發起沖擊。
你可能會覺得,像蘋果、特斯拉和Airbnb這樣的公司,因為它們是面向消費者的典型企業,所以品味對它們來說尤其重要。但這并不是全部——消費者驅動的“品味”特質已經滲透到了科技世界的每個角落。那些曾經以實用性優先的B2C板塊,甚至B2B軟件行業,如今都感受到用戶體驗、設計、美學以及講好故事的影響。
Arc 以設計和品牌作為核心賣點,與傳統網絡瀏覽器展開競爭。Linear 等工具是一款面向軟件團隊的項目管理工具,它們以公司建設的原則性方法和大量抄襲的登陸頁面設計而聞名,也以產品功能而聞名。Arc 和 Linear 等公司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美學生態系統,邀請用戶和擁護者成為他們版本的世界的一部分,并產生大量的數字和文字口碑。(他們的故事尚未結束,但他們在硅谷的這個領域中脫穎而出。)
Arc 以設計和品牌作為核心賣點向傳統web瀏覽器發起挑戰。像Linear這樣的項目管理工具,不僅因其獨特的企業文化和備受模仿的登錄頁設計而聞名,也因其產品的功能性而備受認可。4Arc和Linear等公司建立了完整的美學生態體系,吸引用戶和支持者成為他們世界的一員,并在線上和線下獲得口口相傳。
▍即便在最前沿的技術領域,品味也和技術本身一樣塑造著未來。
在通用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領域,OpenAI 的 ChatGPT 成為了市場的領導者。此后,Anthropic 的 Claude、谷歌的 Gemini、Meta 的 Llama、微軟的 Copilot、Perplexity、Poe 等公司各自以不同的角度加入到這場競爭。是,他們是在技術戰線上展開競爭,但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進步,感覺他們會在類似的功能上趨于一致。
那該怎么競爭呢??答案在于它們的外觀、使用感受,以及它們帶給用戶的情感體驗。交互上的微妙之別(界面是否直觀、友好、流暢)以及品牌美學(從趣味橫生的網站設計到營銷信息)都會變成新的差異化因素,用戶往往會選擇那些與其個人價值觀更契合的工具。所有這些元素應該無縫地融合到產品之中,但這依然是值得關注的區別。
投資者再也不能找到最優秀的工程團隊去資助,然后坐享其成了。
他們得去尋找這樣大的團隊,那種能捕捉文化相關性,并反映其日益多樣化的市場價值觀、美學和品味的團隊。投資者如何在這個新環境中找到自我定位?他們把寶押在那些能抓住文化潮流的,品味驅動型的創始人。他們也在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和公司品牌。去重新設計網站,撰寫宣言,推出播客,并與文化巨頭合作。(當然,人們仍然會質疑風投是不是真的“了解”品味。)
▍代碼不值錢了。金錢現在追逐的是用品味包裝起來的實用性、以優美的形式塑造的功能,以及以藝術性為框架的技術。
但品味究竟是什么東西?字典上說,品味是辨別什么是高品質的能力,或者一種很高的審美標準。但誰來制定這個標準呢?在個體層面,品味是主觀的——每個人對品味都有自己的個人理解——但在特定的文化或社區當中,品味是可以校準的。
品味是設計、用戶體驗與情感共鳴的結合,它決定了產品如何與人建立聯系,并與他們的價值觀和身份保持一致。這些東西單個拎出來并不等于品味;那只是表達個人品味的表現形式。最基本的標準是,品味絕不會平淡無奇——它會有自己的主見。
就像阿諾德·貝內特的名言所說那樣:“好品味勝過壞品味,但壞品味勝過沒品味?!?/p>
▍你在使用產品時,產品會讓你產生某種感受,而且產品也會讓其他人對你產生某種感覺。
產品不再只是功能性工具,而變成了情感接觸點。越來越多的產品被設計為自我表達和社交信號的載體,反映出你的價值觀、生活方式與身份。以技術為核心的產品與藝術的距離之近前所未有。
果真如此的話,這也意味著其他玩家對生態體系至關重要:比如藝術家、設計師、創作者、創意總監、媒體公司等。這不可避免會引出更多問題:
誰是品味的擁王者,誰是看門人?對品味的更大關注會引發什么樣的文化戰爭?公司所在的城市或文化的影響會不會更加重要?沒人可占有“品味”,但肯定會有足夠多的人想嘗試一下。
▍就像上個時代軟件蠶食了世界并改變了各個行業一樣,現在品味正在蠶食軟件,緊接著要蠶食的將是硅谷。
在硅谷的新時代,品味不僅是一種優勢,更是未來。最吸引人的創業公司將是那些能將卓越技術與精致品味結合到一起的公司。就算是在追求技術突破,也必須考慮品味與文化共鳴,而不僅僅考慮技術本身。單靠品味不會成功,但如果沒有讓品味發揮重要作用的話,你也贏不了。
隨著品味滲透到各個領域,創始人與風投家的角色也在發生變化。創始人如今不僅需要掌握技術創新,還必須具備文化共鳴的能力。而投資者呢?他們必須將寶押在那些會在未來創新浪潮中引領潮流的公司,在這些公司里,技術與文化不再是獨立個體,而是合二為一。有些人也許不喜歡這種趨勢,有些人會反對,而有些人則會選擇觀望——但這無疑是時代的象征。
▍創始人必須成為品味的引領者,而風投家則必須成為品味的仲裁人。
挑戰:實用性仍需得到尊重。理論仍需付諸實踐。自認為有好品味的人要多于確實有好品味的人。
本文來源于:36氪
文章轉載于其他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